-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周恒宇
假如遇到有人心脏骤停,你和身边的人应该怎么做?近年来,“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许多突发的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AED是一种可被非专业人员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因其便携、易操作、效果好而被誉为“救命神器”。
夏季以来,健身跑步、游泳戏水等活动增多,“猝”不及防的意外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把握好医学上的“黄金4分钟”,通过急救措施最大程度挽救生命?广泛配置、普及使用AED,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时间就是生命,急救就是救急。易于被发现、方便取用应是AED配备的首要原则。眼下,为了解决“找得到”的问题,一些城市开发了AED地图小程序,大家打开手机就能查看最近的AED位置。同时,不少出租车、私家车、外卖车也加入配备AED行列,“固定+移动”的方式让AED覆盖面更广,为群众出行筑起急救安全防线。政府相关部门应多渠道加大投入,不断提升AED设备的覆盖率,在车站、学校、社区、景区、商场、运动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根据人口密度、人员流动量、分布距离等因素,按照3至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达现场为原则配备AED。
让“救命神器”真正发挥作用,会用、敢用是关键。广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是紧急且必要的。如何完善急救普及培训机制、调动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值得相关部门好好思考,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为公众提供更方便、系统、全面的急救培训。只有让AED“人人会用”成常态,“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形成全社会乐于施救的良好风尚。
我们期待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举措,明确现场紧急救护免责的规定,消除应急救护的现实困境,解决施救者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人在关键时刻敢于出手相助,这样,“救命神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