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王志辉
近日,一名消费者在外卖平台上购买了一杯奶茶,因与预期不符,便给了商家差评。涉事门店工作人员上门解释,让他删掉了差评。此事引发关注和热议。
不少网友认为,商家不经联系就找上门的行为让人“脊背一凉”。无论是善意沟通,还是兴师问罪,商家的行为都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商家上门沟通的做法显然欠妥。
电商平台上,商品的销量与评价关系密切。网购商品的评价是消费者选购商品的重要依据。好评率高的商品会被优先推荐。既然消费者的评价如此重要,商家就应在收到差评的第一时间认真查摆问题,以确保此类问题不再出现,而不是讳疾忌医,上门要求消费者删除差评。商家此举既缺乏对消费者隐私权的尊重,也缺乏改正问题的诚意。
在现实中,消费者实现“差评自由”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商家或以“好评返现”手段拉拢消费者,或利用水军“刷好评”,甚至拨打电话骚扰,种种行径令消费者不厌其烦。为避免麻烦,不少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越来越不敢给差评。其实,消费者对商品发表评论,无论好评还是差评,都是促进商家改进服务方式,推动市场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倘若差评不自由,则好评无意义。试想,当消费者看到评论区都是好评,没有一个差评,真的敢下单吗?
保障消费者“差评自由”的权利,需要商家端正态度。商家需要认识到,商品要想赢得口碑,靠的不是遮遮掩掩,而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品和周到真诚的服务。商家应正视消费者的需求与不满,将差评视为提升商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契机。
保障消费者“差评自由”的权利,平台方也应承担起监管责任。电商平台应加强对商家行为的监督与管理,严厉打击“好评返现”、雇佣水军“刷好评”等违规操作,确保用户个人信息不被滥用,从而让商品评价体系更具公正性和有效性。
一个透明、健康的商品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市场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保障消费者发表真实评价的权利,才能推动商家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市场向公平、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