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孙萍
随着暑假到来,研学游活动大幅升温。各旅游平台、旅行社纷纷上新研学游项目,从博物馆发现之旅到走进大自然探秘、军旅生活体验,研学游活动百花齐放。
近年来,研学游这种融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新模式,日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研学游已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涵盖文化、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经营者还适时推出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新活动。然而,随着研学游市场“热起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经营者以研学游为噱头,“名校访学”变成“校门口打卡”,“文化体验”变成“特种兵式旅游”。有消费者吐槽,“游不好、学不到”。这些“货不对板”的研学游活动,不仅坑害了消费者,还扰乱了市场秩序。
让孩子暑假“出门看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兴趣班、托管班,是一件好事。要把好事办好,必须要规范研学游活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真正有所收获,既需要教育部门引导,又需要文旅部门配合,更需要监管部门督促。研学游活动涉及组织、招揽、接待等多个环节,需要加强各环节的衔接、部门间的协同,实现全链条、全覆盖监管。同时需要根据研学游特点,制定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防止不良经营者以研学之名“售卖高价”“打擦边球”。
企业在开展研学游活动时要有问题意识,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收集后期反馈意见,在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研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开发研学游活动,必须遵循“质优、价实”原则,不能把学生变成“特种兵”到处打卡,更不能简单地把研学游功利化。只有不流于形式的研学游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在游中学、于行中悟”的乐趣,才能让研学游“热下去”。
开发具有特色的研学游活动,要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提供优质的研学游服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上践行科普、实践、创新等教育思路,建立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
研学游市场前景广阔。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研学游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在义务教育“双减”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正改变教育理念,把研学游作为孩子暑假“必选项”。研学游市场如何从“热起来”到“热下去”,需要更多“冷思考”来解决开发推广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