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7月9日,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对储氢载体进行组分分析。 本报记者 孙丹摄
秦创原总窗口一角(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孙丹
陕西是科教资源大省,创新是陕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底气所在、优势所在。在6月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陕西共有3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均居全国第二位。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当前,陕西正充分发挥秦创原总平台和“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 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7月9日,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易能源”)研发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连续加氢小试实验。
“公司的有机液态储氢技术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取得突破的。”氢易能源研发工程师王翊晓介绍。
储氢技术是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堵点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以此为课题开展了10余年研究,取得了国内领先的以氮杂环芳烃为储氢介质的储运氢技术成果。“2021年,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支持下,这项技术成果成功落地转化。”氢易能源市场部总监黄凯说。
“与国际领先的有机液态储氢技术提供商相比,我们的中试技术在可用储氢密度、单元储放氢能力、气源要求等核心评价指标方面均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王翊晓告诉记者,公司已经研发出储存氢气的有机液态载体和高效能的催化剂两大核心产品,获得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重塑集团及国中资本等超亿元融资。
氢能产业链是陕西34条省级工业重点产业链之一。技术攻关是产业链领跑的关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陕西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18项通用项目中,15项契合我省重点产业链,占比83.33%。
推动链式创新发挥效用,需要加快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步伐。
为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陕西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痛点堵点,加速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和生产一线。
2023年6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帮助选址、协调,氢易能源年产万吨有机液态储氢材料及配套催化剂项目得以正式落地彬州市新民高端能源化工园区,氢易能源也向“总部研发+基地生产”模式迈出了关键一步。
近年来,陕西加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金匹配、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快服务企业步伐,秦创原的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们年产万吨有机液态储氢材料及配套催化剂项目工厂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今年三季度末将实现投料试产。”黄凯说,“预计项目投产后,随着产能逐步释放,将实现每日30吨氢的储运能力。”
■ 牵牢科技创新“牛鼻子”
眼下,陕西34条省级工业重点产业链中,商用车(重卡)、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已是千亿级产业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离不开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带头作用。
7月11日,西咸新区·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创未来”)旗下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质子汽车”)的电气总监赵雷雷,正在和团队成员研究氢燃料技术路线方案。
“我们交付天津氢鸿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55辆燃料电池牵引车已陆续抵达天津。这是他们第二次选择我们的燃料电池牵引车。”赵雷雷说,质子汽车既做整车,又做燃料电池,依托陕汽的整车生产优势和质子汽车的研发创新优势,在燃料电池商用车领域具备关键优势。
陕汽是我国商用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2021年,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创新,陕汽成立德创未来,专注研发与突破新能源汽车技术,重点研发氢燃料电池商用车。
“要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除了突破研发技术,高效的市场需求挖掘能力也很关键。”赵雷雷说。
“以智能驾驶方向为例,我们根据使用场景和市场情况调整思路,加快研发,现在规划有三代产品。”质子汽车自动驾驶事业部副总经理成雨说,“目前,第一代自动驾驶产品功能开发已经完成,计划10月30日开始量产。”
“德创未来持续探索提高资源调动效率的体制机制,按照‘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的原则,设计基于职级薪酬体系的宽带薪酬体系,激励技术人员研发创新。”质子汽车行政人资部副部长田卓说。
在成立之初,德创未来的研发团队80%以上来自陕汽。近年来,公司整合高校毕业生和苏州、北京等地的成熟建制团队和技术骨干等资源,为氢燃料电池、自动驾驶等技术孵化平台的搭建提供人才支持。
如今,我省科技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正在凸显。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参与或主持的多个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同时,区域资源也在实现共享、协同。当前,以西咸新区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总窗口,咸阳为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园区为主承载区,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制造”“西安研发、地市转化”等模式正在有效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 打造创新“强磁场”
“昨天,我们又接到了一笔订单!”7月10日,西安菌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菌佑医疗”)副总经理马娜告诉记者,公司的菌群移植技术落地转化后,不断获得市场认可。
菌佑医疗成立刚满两年,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团队攻克近10年在微生态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落地转化而成。“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具备菌群库建立、菌群检测、产品和算法服务的全链条个体化微生态医疗技术。”菌佑医疗实验室主管牛旺福介绍。
自研自动化粪菌分离纯化设备、活菌制剂生产线、自建GMP标准生产车间……在菌佑医疗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自主创新”是核心关键词。“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研发不能停,资金是关键。”菌佑医疗副总经理王媛说。
7月3日,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产业链专场(生物医药专场)路演在秦创原金融中心路演厅举行,为科技成果与资本、产业、市场对接铺路搭桥。菌佑医疗是参与活动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
“工作人员给我们解读了‘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以演代评’政策,为我们提供了这次路演机会,帮助我们更精准对接人才、资金和政策辅导机构。”王媛说。
目前,在陕西,“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已经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和科技创新团队系列路演正在通过“以演代评”等多种方式,为优质项目对接资源、提供资金补助。
为打造创新“强磁场”,近年来,陕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
陕西财政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领域予以重点保障。推动“三项改革”向部属院校、中央驻陕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延伸,出台重点高校在陕孵化转化成果“一校一策”财政综合支持政策。全省156家单位的9.3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陕西财政还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省科技奖励优先向企业倾斜,支持增加企业专家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选题、立项、评审等环节的比重,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阿秒光源、电磁驱动聚变等高能级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近3年,省财政累计培育150余家国家级和8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近120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支持。
“人才引进和培养是企业稳步发展的前提。”王媛表示,“公司下一步扩产还需要寻找更优秀的研发和管理人才。”
加强“四链”融合,人才发挥关键作用。
得益于“三项改革”,陕西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堵点逐步解开,科研人才积极性充分调动。截至目前,陕西试点单位扩大至156家,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576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在此基础上,陕西出台加快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8条措施,从延伸拓展评审范围、增设技术转移转化岗位、支持社会组织评价、建立晋升绿色通道、创新评价工作机制、强化薪酬待遇激励、强化创业资金扶持、搭建转化对接平台等方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