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当最后一抹余晖落下,忙活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简易的戏台前。一盏黄灯亮起,灯光穿透人物、鸟兽、楼宇,在幕布上形成生动逼真的影像。
“我和小伙伴最喜欢去后台看艺人操作皮影。在我心里,看皮影戏就是最有意思的事情。”薛宏权说。
薛宏权出生在渭南市华州区。年少时,浓厚的皮影艺术氛围在他的脑海里播下“热爱”的种子。14岁起,薛宏权便开始学习皮影雕刻。他创作的皮影作品造型新颖、做工考究、染彩厚重、立体感强,颇能体现当地皮影特色。他还在皮影的刻制技法、染彩手法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做皮影是个‘功夫活’,每一步都有讲究。”从业几十年来,薛宏权将青春与心血全部倾注在皮影事业上。谈到皮影制作的复杂程度,薛宏权拿出了《番王》。这件作品曾被评为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别看它画幅不大,工艺全在细节里。如云的白发、浓密的胡须、铠甲上繁复的纹理、装饰用的璎珞,都是一刀一刀精雕细琢而成。就拿人物头顶‘英雄球’上丝丝挺立的绒毛来说,雕刻时,但凡刻断一笔,这件作品就废了。”薛宏权说。
技艺“守”住了,要怎么“传”下去,让皮影“潮”起来?薛宏权一直在思考如何带领华县皮影戏走向更大的舞台。
2015年,薛宏权成立了有30多人的团队,在制作皮影的同时创新演出形式。几年时间过去了,薛宏权团队为华县皮影戏表演注入更多新元素,也带着华县皮影戏频频登上国际舞台。
“传统皮影戏是一个人操作多个皮影,而创新皮影戏是多人操作一个皮影。真人能完成的动作,现在,皮影基本上都能完成。我们在剧目、皮影造型、表演手法、灯光应用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创新,让传统皮影更符合时代‘口味’。”薛宏权说。
“走出去”的同时,薛宏权还十分重视“新鲜血液”的培养。
近年来,很多专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皮影课程。薛宏权创办了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开设皮影戏剧场、明清皮影珍品博物馆、制作工坊、非遗项目传习馆,为学校提供非遗研学场所。
在薛宏权看来,传承没有止境,只有让更多爱好皮影的人参与进来,华县皮影戏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从“被光吸引”到如今创新光影艺术,曾经戏台前的皮影梦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传承人用热爱书写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