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2日
渭南: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

本报记者 陈宏江

7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第四场“深化‘三个年’活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渭南市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介绍相关情况。

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介绍,渭南市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强化项目带动、聚焦产业转型、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城乡融合、坚持绿色发展、增进百姓福祉,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动能越来越强、潜力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广、底色越来越浓、成色越来越足。

产业项目强支撑

渭南市始终把产业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力做好项目谋划、招商引资、服务管理。陈晓勇介绍,渭南市今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418个、年度投资610亿元,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2%,顺利实现“双过半”。

渭南市建立“四个一批”项目管理机制,坚持开工必有产业项目,2023年以来已有192个项目竣工投产;紧盯国家战略布局,动态调整项目库,策划储备重大项目291个,总投资1709.3亿元。为进一步强化项目服务,渭南市连续4年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3月底前全部办结,解决企业发展难题1750个。

在产业转型方面,渭南市突出20条重点产业链,挖潜增效、补链强链,确保每年每条产业链落户配套企业1个以上。2023年,渭南市工业投资增长34.1%。依托华山景区等19家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渭南市深挖消费潜力,强化文旅融合,2023年以来先后发放消费券3500万元,拉动消费13.7亿元。

改革创新添动能

渭南市以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先行区和渭南农业创新谷建设为抓手,狠抓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生态优化三项重点,努力推动秦创原见效成势、由势转能,着力打造具有渭南特色的科技强市。

聚焦新一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渭南市加快农业创新谷“一核+两翼+N产业链”平台建设,成立秦创原陕西科技大学(渭南)技术转移中心。

渭南市有效发挥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带动作用,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3家。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保持85.7%和47.9%的增长。

渭南市突出队伍建设,成立全省地市首家科技服务团,以114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62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189支“新双创”队伍和922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支撑,构建了“市有分中心、县有工作站、企有服务团”的科技服务体系。

城乡融合惠民生

渭南市坚持聚力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迈向现代化,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渭南市落实产业发展衔接资金15.7亿元,同时强化“千万工程”经验学习运用,今年105个创建村拟定项目882个、总投资10.72亿元,已有336个项目竣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渭南市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扬尘管控、油烟治理等六大重点领域,强力控排;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4平方公里,7个国考断面、5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坚决当好秦岭、桥山生态卫士,秦岭重点区域管控实现全天候实时化可视化,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图斑2350亩。

渭南市始终把群众增收作为重要任务,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69万元、增长15.4%。此外,渭南市建成零工市场14个、零工驿站36个,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31所,增加学位3.4万个,建成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2所,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