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郭军 通讯员 段盟
近年来,省总工会聚焦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新就业形态等领域,积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入开展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如何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作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省总工会积极探索研究,多措并举,用实际行动组织劳模工匠在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力量。
“听到入选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的消息,很激动,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肯定,与此同时也倍感压力。”6月28日,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宝鸡供电公司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周红亮说。
大国工匠作为我省顶尖技能人才的代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意味着将承担更大的责任。
围绕生产科研,开展技术创新,解决急、难问题;进行技能传授、人才培养,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组织技术交流、技术协作,跨行业、跨区域提供技术服务……从协助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到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工会组织为劳模工匠提出新的要求。
“获得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工会既重视劳模工匠的评选过程,也重视发挥劳模工匠作用。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劳模工匠能效发挥体系,包括任务、标准、评价、奖惩等方面,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省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樊树森说。
刘湘宾曾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以及省劳模、三秦工匠称号。退休前,他经常到各职业学校,讲述自己从一名退役军人成长为超精密加工技术领头人的故事,鼓舞青年学子走技能成长、技能报国之路。
此外,刘湘宾还经常组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能竞赛选手集训,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带徒弟,参加军工劳模工匠服务团进企业解决精密加工技术难题。多年来,他带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每年攻克10多项技术难题,多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创新成果奖,30多名徒弟成长为省级以上技术能手。
“当上劳模工匠后,荣誉感、使命感更强了。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带动更多的职工投身技术技能工作,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刘湘宾说。
近年来,省总工会组织劳模工匠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技能展示、技能竞赛等活动,每年帮助企业解决近千项技术难题,帮带700多名职工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300多项创新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让普通产业工人得实惠、有盼头,也要给劳模工匠压担子、交任务,要让劳模工匠真正成为时代的楷模、产业工人的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张朝惟说。
6月26日,在榆林供电局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豆河伟正在调试高压设备柔性带电清洗机器人,这是他自主研发的第二台专业机器人。豆河伟创新工作室每年推出20多项创新成果,均应用于电网运维一线。他的两个创新项目分别得到全国总工会40万元、20万元职工创新成果补助资金。“作为劳模工匠,工会给我们提出了走在前、敢为先的工作要求。我现在的目标是立足电网运维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电网。”豆河伟说。
围绕发挥劳模工匠作用,省总工会积极完善制度机制,高质量搭建职工创新创造交流展示平台,让劳模工匠工作有目标、有追求、有力量、有成效。近5年,全省工会累计创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000多家,培育市级以上工匠人才1163名,产生1572项优秀创新成果。
“我们将充分发挥工会优势,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不断完善劳模工匠培育选树机制,助力劳模工匠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省职工创新技术协作中心主任贺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