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郑斐
“作为陕西省第一户从台湾回大陆定居的家庭,我们刚回来时,周围的人都很好奇,经常围着我问台湾的这事那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和他们并没什么两样。”6月20日,陶怡秀笑着说,“我就是一个出生在台湾的陕西人,两岸都是我的家。”
1948年,陶怡秀的父亲十六七岁,为了逃避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从汉中宁强到台湾,在当地结婚生子,一待就是36年。但他时时刻刻牵挂着陕西老家的父母。
“我上初中时,两岸实现书信往来。父亲辗转联系上了宁强老家的亲人,得知双亲和姊妹都健在后激动不已,从此开始了长达3年的书信沟通。”陶怡秀说,“和爷爷奶奶取得联系后,父亲愈加思念家乡,常常夜里泪湿枕巾。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和父亲悄悄地酝酿着一件对于我们家来说的大事。”
陶怡秀的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在陶怡秀姐弟眼里,母亲温柔贤淑,说话轻声细语,没想到她毅然决然地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一个改变家庭命运轨迹的决定。
“我到现在仍很佩服母亲。”陶怡秀说,“为了能让父亲骨肉团聚,她甘愿和自己的家人分开。”
1984年暑假,16岁的陶怡秀并没有感到和往年有什么不同。母亲对她和两个弟弟说全家人要出岛旅游,让她多带点喜欢的东西。她看见母亲收拾了很多个行李箱时还在想:出去游玩没必要带这么多东西呀。没想到,这一走,直到33年后她才再次回到台湾。
陶怡秀一家五口报团旅游的最后一站是香港。到了香港后,他们北上经广州再到汉中的阳平关。在那里,宁强县对台办的工作人员将他们一家接回宁强。当时陶怡秀还以为,只是回家看看爷爷奶奶,没想到是返乡定居了。
“我们已经习惯了台北的城市生活。虽然宁强县的条件确实比不上台北,但那股浓浓的乡情、亲情却让我们有种真正回到家里的感觉。”陶怡秀笑着说。
在回乡定居的前一年,陶怡秀的父母先回宁强探亲,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回乡定居。对于他们的决定,当地政府非常欢迎,但考虑到当时家乡的实际情况,建议他们一家人可以选择西安、汉中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定居。但是,陶怡秀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不愿意离开家乡,而陶怡秀的父亲更是希望有生之年能陪在老人身边。
“当时父母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如果不愿意留下来,也可以返回台北。对于年纪尚小的我来说,我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人,另一方面也被大陆的大好河山所震撼。”陶怡秀说,“记得返乡途经黄河大桥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母亲河,内心那种激动、震撼难以言表。”
他们回到宁强后,当地帮助陶怡秀爷爷奶奶家翻修旧房,安置陶家5人的住所,解决了他们三姐弟的上学问题,并给她母亲安排了工作。陶怡秀一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父亲临终前,觉得自己魂归故里、落叶归根,完成了心愿。”陶怡秀说,“我也在大陆学习、工作,结婚生子,直到现在。”
2017年,回乡定居33年后,随着两岸交往进一步增进,陶怡秀回台湾探亲。“现如今,对我来讲,亲情和乡愁不再有距离。我时常与台湾家人见面,并通过手机保持联系。”陶怡秀说。
如今,陶怡秀在汉中市中心医院已工作了30余年。她和丈夫定居在汉中市,她的两个弟弟在上海工作生活。她在台湾的表哥及孩子也来大陆发展、工作,彼此联系更方便了。
“经常有人问我,有没有后悔或者埋怨父母当年的决定。”陶怡秀说,“我相信,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留下来和父母、弟弟不分离,毕竟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