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发展文艺事业

张凤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全面阐扬,通过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深刻阐述,通过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文化表达,通过对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纲领、灵魂的精准把握,肇始了进一步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征程,开启了中国当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现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我们的文化自信,源于认识上的清醒、所走道路的明晰,源于已有基础的扎实、实现目标的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呼唤着文艺工作者承前启后、挥毫运笔,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前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赓续薪火、勇担重任,在文学、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创造了千帆共进、百舸争流的崭新面貌。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创造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新纪录;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在海外广获好评,既娴熟运用了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又深刻表达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东方美学的言近旨远。各种富含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事件,不断表明:扎根民族文化、把握时代脉搏,让当代中国文艺有了更多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坚守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成为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的自觉。当前,文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就是不断完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长效机制,组织各门类艺术家开展主题实践和采风创作。千方百计创造有利条件,精心搭建多种平台,让文艺工作者用笔墨丹青描绘壮美山河,用音符舞姿礼赞伟大时代,用光影荧屏讲述动人故事,用方寸舞台演绎美好生活。

坚持守正创新,传承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在多种文化互鉴中博采众长,又要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既要达成对人类命运的深刻观照,又要坚守本民族文化独特的价值关怀。新时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要善于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让更多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出一系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底蕴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把握时代主题,抓好内容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关键在于推进内容创新。无论是文化设施还是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只有在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对文化自信的坚守、对民族精神的振奋,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作品中,由一页一页的白纸黑字书写,由一帧一帧的电影画面展现,由每一位文艺创作者一点一滴化为故事和巧思。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衡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内容质量,不能仅仅用数据流量、产业规模等指标考量,也不能陷入唯上座率、唯收视率、唯点击率等误区,而是要看其是否能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抓好内容创新,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各类文化经营主体应主动承担起以文化人的责任,在创作、生产、运营等各环节重视内容创新,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人民群众。“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寻找创作素材,而且要把优秀文艺作品送到乡镇农村、田间地头。以各类文艺活动凝结起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传播价值和教育价值。特别是要在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地区开展文艺培训、支教、演出,开创多种形式的文艺服务载体,全景式展现人民群众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