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肩负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创新人才重任

吴闻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生产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肩负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是研究型大学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坚持立德树人,筑牢创新人才的思想根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大局”的丰富内涵,开展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的青春使命教育,激励学生奋力跑好民族复兴接力棒。二是要旗帜鲜明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丰富的思政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价值引导,教育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鼓舞学生积极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努力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主力军。三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组织科技工作者、科学家走近学生,让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实践锻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科学理想和厚植科研志趣,锤炼学生勇于挑战、敢于探索、追求卓越、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优化学科设置,厚植创新人才的成长土壤。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学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单元,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载体。研究型大学拥有战略性领军人才、高层次研究团队、体系化科研平台等,在学科建设中处于显著优势地位,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主动聚焦战略需求,下好学科优化布局“先手棋”,更好地承担起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一是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学科建设对高校新质人才培养和技术持续发展发挥着根本作用。研究型大学要高起点布局支撑原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培养具有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的优秀人才,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基础。同时要努力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的学科生态,既要组织开展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又要重视在重大项目中开展从1到0的反向应用基础研究,找到根本科学原理,促进科学研究迭代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工程原创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难题攻关能力,塑造学生面向未来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二是要加快布局前沿学科。研究型大学要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部署,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重点发展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新兴学科,形成学科集群和创新高地。要建立动态的学科调整机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及时对学科优化调整,确保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前沿性、针对性。三是要科学建设交叉学科。当前,协同创新已成为新知识产生的典型模式。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高水平学科集群优势,以国家战略和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积极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学科间的强强联合、深度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立数字化时代新工科、新医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制机制。

改革培养模式,畅通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育人模式必须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快转型。研究型大学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应主动发挥优势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推进“课堂革命”。要在更新教学理念、加大教学投入上求突破,改变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标准的状况,更加注重利用先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加快智慧教学场域建设,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的覆盖,不断扩增课堂教学信息量,根本性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同时重视将“数智素养”纳入教学内容和培养环节,促进学生养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二是强化“实践赋能”。加大实验性教学的比重,注重体验式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研究型大学科研大平台、大项目优势,有组织地推进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实践,构建新生探索、进阶探究、高阶体验、高峰挑战等循序渐进的培养链路,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研究真问题、锤炼真本领。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强化校地联动、校企互动,建好用好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培养平台,面向时代急需、国家急需、企业急用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培养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三是促进“全面发展”。要深刻把握全面的综合素质对领军人才的重要意义和人文素养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完善“五育并举”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等方面卓越的可迁移技能,通过卓有成效的通识教育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和以此为基础的领导力,提升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研究型大学极具优势、大有可为。研究型大学应主动担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更加高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