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马腾
访谈嘉宾: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马宏革
榆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 林立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之举。今年,省委、省政府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充分发挥营商环境改革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真正把优化营商环境融入抓项目、兴产业、强服务、促招商全过程。
问:今年,榆林市继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体现在哪些方面?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马宏革:榆林市启动营商环境突破年建设,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五十条措施》,加快构建营商环境“50+”政策体系,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近5年,经营主体增长47.5%,省级调查营商环境满意度98.48%。营商环境从6个方面持续优化:
以“红蓝章”审批模式落地见效推进项目审批取得新突破。榆林围绕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优服务,今年累计为各类项目办理“蓝章”预审60余件,通过“红蓝章”审批模式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60天;全面推行企业电力报装“三零”“三省”服务,开展“标准地”等改革,建立以不动产单元代码为主线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一码管地”数据信息管理体系,着力解决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常态化联审联批推进部门协同取得新突破。榆林建立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清单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联审联批会,将项目审批中涉及的17个测绘事项整合归并为3个综合测绘,推行环评“打捆”审批、水电气暖等市政公用服务“一站式”报装等改革。
以全流程帮办代办推进主动服务取得新突破。榆林按季度开展营商环境体验活动,推行重点项目“全流程”代办,开展项目警官、税务管家、停产半停产企业“一对一”帮扶等助企活动。
以数据壁垒打通推进“一网通办”取得新突破。榆林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一网通办”能力达到95%以上,实现企业开办线上“一网”线下“一窗”办理,居民“刷脸办电”、企业“一证办电”等多场景应用,大力推广“云上法庭”等线上诉讼新模式,提高商业纠纷审判执行效率。
以“三进一带”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政府采购领域200万元以下货物和服务项目、400万元以下工程项目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榆林发布轻微违法轻罚免罚“四张清单”,减少执法检查对企业的干扰,优化融资服务,上线“榆快贷”融资服务平台。
以“大厅之外无审批”推进政务服务效能取得新突破。榆林持续打响“榆快办”政务服务品牌,强力推进“大厅之外无审批”,开展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
问:榆林如何打通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
林立:2023年以来,榆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榆林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打通全市重点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努力为重点项目早日落地投产保驾护航。
一是常态化举办榆林市重点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培训班。我们组织榆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定期为相关工作人员培训讲解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确保项目早转化、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二是定期举办“政策咨询日”主题活动。我们编制了《项目建设服务指南》,通过举办“政策咨询日”活动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助力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加强任务调度,服务重点项目。我们对今年362个市级重点项目分别落实帮代办主体,均落实了“一对一”帮代办人员。
四是完善代办体系,形成代办合力。我们设立了工程建设项目帮办代办专门窗口,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五是实地调研,为项目落地提供制度保障。我们组织相关负责人学习借鉴外地市场运行管理经验,根据调研结果,结合榆林实际,印发了《榆林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管理办法(试行)》,对榆林市盘活现有存量土地、降低用地成本、助推重点项目落地、扩大投资总量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