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社会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1日
用好“防治法” 按下“静音键”

高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规则意识的提高,公众对噪声污染防治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对安静生活环境的追求逐渐成为共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遭遇过噪声困扰,环保热线举报平台接到的噪声污染投诉连续数年居高不下。然而,噪声污染看不见、摸不着,加上不同人对噪声的忍耐力有差别、噪声导致的损害难以量化等因素,很多因噪声引发的纠纷难以得到有效解决。2022年6月,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为保障公众健康、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提供了遵循。

由此,噪声污染防治步入“快车道”。

防治噪声污染要让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落地见效。当前,相关部门对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等防治有较为成熟的机制,但对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噪声,重视程度还不够。实际上,对于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噪声突出问题,法律有相应规定,从邻里犬吠、广场音响,到商店喇叭、电梯杂音,凡超过限度造成噪声污染的,都将被处以不同责罚。

有了法律依托,还应加强普法宣传,用“谁执法、谁普法”的形式,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公众知晓率,并优化执法与处置程序,推动公安、城管、物业等噪声治理的参与方建立标准化处置流程。

防治噪声污染是一个法治课题,也是一道文明考题,考的是社会公众的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生活中,有的广场舞组织者为参与者配备了蓝牙耳机;有的社区为孩子练琴划出时间范围;有的社区规定不在休息时间和周末进行装修等活动,把噪声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这都是值得鼓励的举措。相关部门也应出台更多惩戒标准和规定,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引导更多企业和个人提升主动文明降噪的意识。

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防患于未然,要树立事先防范重于事后赔偿的治理思维,要充分考虑城乡区域开发、改造和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既着力于“治”,也着眼于“防”。

同时,我们要重视噪声污染带来的伤害,不要让“忍一忍、缓一缓”成为放纵噪声污染的自我安慰。只有以法治促文明,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才能让宁静与和谐常伴身边。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