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在陕西沃野青青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园区内,该公司总经理陈星为务工人员讲解有机蔬菜采收技巧(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席晨文/图
初夏的关中平原,风吹稻浪、瓜果飘香。
5月24日,礼泉县骏马镇陕西沃野青青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集中连片的设施大棚里,处理后的秸秆、菜渣混合在土壤中,随着气温升高加速腐化,将为草莓、蜜桃、小番茄等果蔬输送养料。养殖区内,散养的土鸡正在林下觅食。
一大早,沃野青青负责人郑力行就组织工人采摘果蔬,包装十几种肉蛋产品。这些新鲜的有机农产品按照客户要求打包后,将被送至周边200余户会员家庭和全国4500余户线上客户手中。
凭着不服输的劲儿回乡创业
2015年,郑力行辞去了在中科院浙江研究院的工作,踏上回乡创业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吃上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同时带领乡亲致富。”郑力行说。
依托礼泉县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郑力行和几名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创办了一家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态农场。
他们于2016年流转了100余亩土地作为试验基地,建立了全县第一家有机农业园区。
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关键。
“刚回来的时候,我们团队只有4个人,还都不是农学专业出身。从土壤改良到品种选择,再到堆肥处理,大家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边学边干,还专门邀请农技专家进行培训。经过三四年的摸索,我们试种出了市场认可的有机草莓和番茄。”沃野青青创始人之一、总经理陈星回忆。
打造绿色有机种植基地
从都市白领到农业企业负责人、从农业“菜鸟”到专家,如今的郑力行,已经是当地颇为有名的新农人。
“我们的农场不用除草剂,也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通过堆肥发酵技术将牛羊粪、秸秆、茶渣等进行利用,在保护环境、改良土壤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谈及园区的绿色循环发展理念,郑力行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沃野青青很快打开了市场,生产的高品质有机农产品供不应求。如今,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占地1500余亩、一年可为市场提供几十种应季食材的绿色有机种植基地。园区还探索集观光、研学和采摘于一体的郊外游发展模式。每逢节假日、周末,有不少人来这里亲近自然、体验农耕。
产业做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几年来,园区先后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300余人次;依托乡村振兴大讲堂、田间实训等机会,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开展农技培训50多场次,帮助更多人成为新型农业人才,带动乡亲走上致富路。
“农创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支撑郑力行奋斗的,还有当地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
“这些年,从用地保障到修路解决出行问题,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支持。在农场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享受到各类补贴政策。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陈星说。
“农创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在礼泉县,像这样返乡逐梦的新农人还有很多,在外能人何以竞相唱响“凤还巢”?
近年来,礼泉县高度重视人才返乡创业工作,聚力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推动越来越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角,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礼泉县贯彻落实“人才九条”工作实施方案》《礼泉县优化人才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若干措施(试行)》等激励制度,建立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创业示范基地、人才孵化基地,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围绕人才技能培训、工作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的温度、精度和力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人才引进来,更要用得好。礼泉县积极整合人才资源,持续推进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建设,先后在全县农业、电商、教育、体育等领域建成6批33个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通过“总站+分站”的形式,搭建起新型农技服务平台,促进人才从“零星分散”到“抱团集聚”,发挥自身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礼泉县采取“新农人+企业+农户”互利共赢模式,引导返乡创业人才将传统农业与新技术、新知识、新业态相结合,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在一批新农人的带动下,全县涌现出以沃野青青、陕果集团赵镇基地等为代表的农业示范基地23家。一群青年职业农民以田野为“青春起跑线”,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持续为乡村振兴带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