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6日
登高望远再出发
——陕西全力打造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

重型卡车在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试运行的装车场地加氢(5月27日摄)。

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做实验(资料照片)。

中材科技(榆林)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整齐摆放的百米级风电叶片(资料照片)。

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厂区(6月2日摄)。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李旭佳摄

本报记者 李旭佳 通讯员 叶子

打造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陕西靠什么?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0多年来,榆林这座塞上之城,建园区、上项目、搞转化,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当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浪潮袭来,榆林如何“乘风破浪”?

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落地,开创国内煤制甲醇联产乙二醇向可降解材料产业链延伸先河;世界首套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

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近年来,处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榆林,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攀“高”逐“新”,朝着打造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奋进。

向“新”发力

开启“绿色”革命新局面

6月4日,在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深煤层大气田——神府深煤层大气田,实现了“油改气”绿色升级的钻机轰鸣,开足马力生产“黑金”。

“柴油机组动力源存在能耗大、碳排放量多、噪声大等问题,改成天然气后实现了‘油不落地、液不外排、废有所收’的突破。”中国海油中联公司神府分公司钻完井部经理王晓琪说。

此次升级,标志着我国深煤层大气田在钻井绿色化、低碳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40年前,一篇《陕北有煤海 质优易开采》的电讯稿,让榆林开启了“黑色革命”。40年后,榆林坚定选择追“绿”。

毛乌素沙地旁、秃尾河畔。在陕煤曹家滩矿业公司,有一支队员平均年龄31岁的年轻队伍。2023年,这支队伍创造了年产1539.12万吨煤炭的“神话”。亮眼的数据背后“秘诀”何在?

“世界首创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及配套设备重载成功运转,创造了装机功率、装备总重量、一次采全高、单面产能4项世界第一。”该公司董事长雷亚军介绍,运行的综采成套装备每刀割煤3500吨,该工作面产能提升50%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10%以上。

“2023年,榆林生产原煤6.06亿吨、原油1078.46万吨、天然气229.15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5.2%、9.9%。”榆林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宏革介绍,榆林规模优势突出,已构建起4个千亿级、8个百亿级重大项目和一批精细化工项目的“4+8+N”项目支撑体系。

陕北大地,百米高塔林立,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正酣……蓬勃发展的榆林意识到,要从资源主导转向技术主导,新兴技术才是核心驱动力。

2023年,由陕西省、中国科学院携手建设的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落地,掀开陕西能源革命崭新的一页,也让榆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机器人来回穿梭在实验室,执行催化剂合成评价等实验步骤;科研人员紧盯数据开展催化反应评价实验……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数智催化技术创新中心,这样的AI实验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多项关于突破能源清洁利用以及多能融合关键技术将在此“破壳”。

“面容量世界领先的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成功并网运行;两批达到燃料标准要求的煤基某专用燃料样品得以生产……”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陈玮感慨,“团队从7个人到87个人。榆林加速注入科技力量,引进了30个科研团队。”

壮大的不仅是团队。截至目前,该创新研究院已获批能源陕西实验室、省能源清洁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榆林,这座传统的能源之城,正在向科技之城进阶。

“通过加强先进技术、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整合和一体化配置,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引导更多国家重大能化技术与项目在榆林快速转化落地。”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任晓光说,创新研究院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为主题,以多能融合为主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集中示范应用。

同时,榆林布局建设科创新城。科创新城是一座集聚科研院所、企业总部,引领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新城”。

“科创新城已累计投入160多亿元,城市建设初具雏形。围绕‘两链’融合,榆林扎实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试验和示范推广,煤间接液化、低阶煤中低温干馏、煤焦油加氢等一批世界领先的自主技术实现产业化。”马宏革说,科技引领为榆林现代煤化工产业迭代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向“智”而进

推进能源产业集群崛起

没有以往化工企业的刺鼻异味,没有此起彼伏的机器运转声,没有工人往来忙碌的情景……

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崭新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跃然眼前:一幢幢工业厂房鳞次栉比,蓝色的输煤管道凌空飞渡。

“在这里,煤化工再不是‘傻大黑粗’,而是快速向绿色环保、循环发展、智能制造的方向转变。”榆林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彦军介绍,该园区落地项目125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开工项目投资总额达1000亿元。

“绿色”不仅表现在“面子”,还体现在“里子”。

在这里,一块煤可以变为一滴油、一块布……最终变成可降解的医用骨钉、餐具、购物袋。

6月2日,在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在中控室远程操控着各种反应器。

日前,该公司年产1500万吨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热解启动工程开车成功,顺利产出合格煤基柴油、石脑油。该工程通过对煤炭拔油、提气、粉焦气化的方式,实现了资源高效转化。

作为煤制烯烃能效“领跑者”和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创造了多个“第一”。

建成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采用23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创了资源清洁转化新路径,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00余万吨、二氧化硫500余吨。

建成全国首个废水工业分盐装置、规模最大的废水“近零排放”系统,实现了产品水再生利用,废水回用率达97%以上,每年可节水2000万立方米以上。

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榆林聚焦“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关键词,推动一大批含金量高、含新量高的项目相继落户榆林。

兰石化乙烷制乙烯、陕煤180万吨乙二醇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江苏三木甲醛下游等项目开工建设;陕煤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等2个千亿级项目即将开工……

随着成果不断转化,将煤炭“精细解剖”“吃干榨净”的煤化工项目不胜枚举。将资源清洁高效转化与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相结合的路径,也逐渐成为煤化工行业的共识。

为推进现代煤化工延链补链强链,榆林聚力发展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等6条产业链,积极打造“煤头化尾”全产业链化工产业基地,煤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我们紧盯资源转化,‘十三五’以来榆林重点能化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榆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崔渊介绍,榆林突出“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构建起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靖边经开区3个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通过抓“链主”企业培育、“链群”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跨越发展。

获批全国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市;总投资160多亿元的黄河东线马镇引水等工程加快推进;设立每年10亿元的招商引资资金池和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

“榆林优势明显,一系列重大项目和改革举措有效打破了发展瓶颈,为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崔渊说,榆林要素保障充足,计划到“十四五”末,将形成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向“绿”而行

打造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高地

6月的榆林,草正绿,风正劲。

在我省风光资源富集的地方之一——定边,一幅不同于别处的“风光图”跃然眼前: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纵横交错,成片的“大风车”随风转动。

6月3日,记者看到百米级风电叶片在中材科技(榆林)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整齐摆放。

“我们已形成具备年产300套风电叶片的能力,可为周边500公里优质风资源区域提供风电装备。”该公司党群工作部副经理张勇瑞介绍,这是陕西唯一的风电叶片制造企业。

2023年底,金风科技集团投资25亿元的风机主机制造项目落地榆林,补上了陕西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风能年可利用小时数超2200小时;太阳能年可利用小时数超1400小时……作为我省新能源基地之一,榆林把新能源作为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和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关键,在创建现代能源产业集群中为高碳城市低碳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作为全国能源大省,陕西主动创新求变,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全力驶入氢能新赛道——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

大力布局氢能的背后,底气何在?榆林氢能资源富集、应用场景广阔,正扎实推进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发展。

“依托陕北能源供给中心优势,我们开展了氢能物流运输。”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晔介绍,公司从氢源基地、运力场景等入手,努力为我省传统能化产业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新路。

“发展氢能产业对优化榆林市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5月21日,榆林市召开氢能产业链工作推进会,落下氢能布局“新棋”:尽快补齐发展短板,搭建氢能产业试验、示范等平台。

5月28日,榆林—长三角现代煤化工产业链交流座谈会在上海举行,榆林收获颇丰:签约高质量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3个,总引资额达119.54亿元。

“我们已形成‘12363’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思路,将持续聚焦终端消费品推动煤化工产业‘三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更多煤炭‘由黑变白’、煤化工产品‘由粗变精’,全力打造全国同类型地区投资洼地。”会上,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说。

榆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0条政策,在全程代办制、“红蓝章”审批等方面寻求突破。

在榆林“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政策宣介活动上,“校招共用5+x”政策为在榆企业吸纳人才;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研究院,“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赋能;在榆林各个现代工业园区,一批批干劲满满的新青年活力十足……

从“新”出发的榆林,正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