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6日
画卷映出三秦之美

王雄文

四月,我崇敬的老师——陕西日报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王天育走完了他85岁的人生历程,让人不禁为之伤感。他留下的成千上万张照片,犹如一轴轴画卷,记载着陕西的山川新貌、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王天育早年参军,1959年转业至西安电影制片厂从事新闻纪录电影工作,1962年调入陕西日报社任摄影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亲自教、帮、带,培养了一大批新闻摄影人才。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1985年出版了《新闻摄影》一书。当时,该书成为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教科书,我在西北大学学习时使用的就是这一教材。他热爱党的新闻事业,陕西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勤奋的足迹,陕南、陕北、关中,他跑遍了陕西100多个县区,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用镜头和事实说话,报道了三秦大地各个时期、各个行业的人为国奉献的英姿,将众多劳动者的形象呈现在报端,也将陕西建设事业的新面貌、新成就反映在众人面前。

几十年间,他把所有心血倾注在新闻摄影事业上。1990年,他出版了大型文图集《三秦风采》,充分反映陕西各个区县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作家李沙铃看到这部书后感慨:“寸高之著把三秦所有市县古今人文纵横编织、汇集成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史诗。一本在手可知陕西天高地厚,文化之丰。”

退休之后,他不顾年事已高,重走三秦,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曾在太白山拍摄晚霞时无法返回而夜居山洞,曾在陕北米脂拍摄时不慎滑倒,摔伤脊椎骨……他将陕西的各县又走了一遍,将过去的黑白照片全换成了彩色照片,出版了彩版的《三秦风采》。

王天育是我新闻路上的良师,他的精神品格一直激励着我。他常教我照片怎么拍,文章怎么写。我们亦师亦友,互相合作,多次参加采访活动。1995年,西安至安康铁路开工不久,他萌生了去现场采访的念头。我们戴上安全帽走进隧道。工人们有的在清理石渣,有的在排除洞顶的悬石。掌子面上的机器正在作业,一次带动十几个钻杆,将岩石打得像蜂窝煤一样。施工的场面真让人激动。王天育手持相机,一次次按动快门,一次次调整角度,将工人们辛勤劳动的身影收入镜头。因隧道已进入大山之中,专心拍摄的他全然不顾洞内的岩石上不停落下的水珠,走出隧道时才发现衣服已被水珠打湿。

此后,我们又一同赴韩城、蒲城一带采访,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到一线去,用镜头捕捉感人的瞬间。一次,我们到建筑工地采访。正值盛夏,钢管被晒得发烫,他手扶钢管,脚踩脚手架,在烈日下拍摄建筑工人挥汗如雨、默默奉献的身影。

一次,我们在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工地拍摄升国旗仪式。升旗仪式上,升旗手戴着白手套,潇洒地将国旗向空中一抛。国歌声中,国旗徐徐上升。王天育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动人场面,将人们炽热的爱国情怀收入镜头。

王天育在新闻摄影方面颇有建树,不少新闻照片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有的还参加国际影展,被誉为“摄影大家”。他用影像讲述陕西故事,为陕西的摄影事业作出了贡献。

他是去年5月发病的,虽多方救治,但因年高体弱,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不能言语,临终没有留下一句话,让人遗憾。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一张张胶片像一道道彩虹映照天际,一幅幅照片如多彩的画卷辉耀三秦,宏阔的影像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