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2日
南山夜

陈长吟

日落的时候,太阳在西天更加灿烂,但并不刺眼。一缕缕柔光斜射下来,将弯曲的月河川道渲染得朦朦胧胧,如诗如画。

我们从恒口古镇乘车出发,沿月河岸边的公路一直向西,穿月亮坝,过越岭关,在梅子铺街头左拐,转向南行。

眼前一个小盆地,四周山坡合围,一个小村子静静躺在中间。农家的墙壁上涂抹着巨幅彩画,与田野融为一体。春耕时节,农人赶着黄牛犁田,几只雀鸟在边上跳前跃后,仿佛是农人及黄牛的伙伴,为他们伴舞、演唱。这么和谐的场景,恐怕只有在田园里才能看到。

穿过盆地,开始爬山,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小心行驶。十几分钟后,来到山间一个平台,几间房屋前有一块刻着“明月寺”的石碑。石阶之上立着一间主殿,两侧配有小厢房。它们静静地贴在高大的山体之下,简朴精致,清雅安谧。进内才知明月寺最早兴建于秦代,是古人为纪念大将军王翦而建。两侧的狭窄厢房里有一个书法家的作品展。书法作品被放置在清风明月间,山雾翠色里,艺术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一景。

出了明月寺,继续行驶。山越来越高,雾越来越浓,树林披着一层白霜。拐过一个弯,眼前突然闪现出两排高低错落的平房,“南山云见”民宿到了。此处地势很好,山峰是天然的围屏,云雾变幻,环境宜人。

这里原来只有几间农家土屋。一位诗人进山采风,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便把农房租下来,围了院子立了大门,重新铺盖了房顶的青瓦,装修了内部的生活空间,使之看起来整洁干净,住起来舒适可心。

晚饭时见到庄主,一位英朗的青年诗人。他向我们介绍菜品:香椿芽炒鸡蛋、青菜煮豆腐、酸菜炒魔芋等,用的都是绿色食材。

饭毕,庄主带我来到坎下大房旁的一间侧屋,说这儿原是牛圈,后被改造成接待好友的地方。白日里游客多,却少有人踏入这间隐室。钻进窄门,看到一个狭长的小屋子,有一面墙的书架,摆着几本诗集。室内的桌子是一面老门板,座椅由原木做成。玻璃窗外,是溪谷森林,浓郁的绿色波涛,似乎要漫进屋内来。窗边的土墙上,贴着两个拙朴的大字:不急。

坐下来,不急。庄主烧了水,冲泡着他们自己采摘、制作出的明月贡茶。我们品着香茗,聊起天来。

庄主谈他读师范时的文学爱好,参加工作后的僵硬和不适,辞职去北京进修时住地下室写作的境况,回乡在企业打工的磨炼,做生意挣来的第一桶金,到南山来创业的历程等,带着彷徨、深情和自省。

我们谈得随意、自然。不同的是年龄,相同的是都想为这个地方做点事的心。

不知不觉,已到深夜,铁炉里的柴火加了几次,该休息了。

步出小屋,寒意抓紧机会将我包围了,它们好像是春的使者,报告着这个季节山林里尚存在的威胁。我裹紧外套,耸耸肩,将山风拨开,挺胸前行。

我住在靠山的一间客房里,虽然空调开到最高温度,仍然有点阴凉。因季节问题,进山的人尚不多。我想,这地方可能是夏日避暑的天堂吧。闭上眼睛,置身在一片空寂中,我竟然失眠了。

是不是我习惯了城市嘈杂的生活,无福享受这山中的清净?是不是揽了太多的事务,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是不是离开南山这么多年,人的身心变得脆弱了?看来,独居是一种能力,寂寞是一种考验,自由自在、自得自乐是一种福分。看来,还是要多回故乡啊……后来,在电热毯温暖的拥抱中,我慢慢进入梦乡。

第二天醒来时,天色大亮。穿衣出房,我突然看到院外的小路上有一个特殊的景观:一块硕大的长满青苔的巨石后,伸出赤裸的树身。树身上两段枝丫斜升向天空,充满力量感,却又有点莫名的冷硬和孤挺,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枯墨国画。

爬上巨石,站高望远,南山的峰顶,密密的树林与岩石界限分明。转过身来,向北边的山下望去,谷中铺满了云雾,将森林、房屋、公路遮掩,缥缈无垠。

吃了早餐,庄主带我沿着林间小道下到谷底。清亮的溪水肆意奔流,这里是大南沟。我们在人行步道的石阶上走了一段,看到三处瀑布。青石突起,白瀑湍急,水势上下左右任意变化,十分壮观。

绕回山庄,宣纸已展开,我提笔写下:游山常遇美景,临水静听弦音。

庄主驾车,把我送下南山。我还会来的,在这里好好住几天,清理心绪,享受静谧。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