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陈红
2024年春天,吴天明离开了我们和他所热爱的电影,正好十年。
如今,吴天明之于我,以及很多人,是记忆中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些人并不了解他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思想、人生经历和高尚品德,像是一个模糊的背影,留在我的脑海里。
直到《从黄土高坡到电影圣殿:吴天明电影札记》这本集传记和导演艺术思想为一体的书的出现,吴天明这个名字才具体、真切且清晰起来。他不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扎根民族文化,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一个有温度、气度、高度,有开创精神的伯乐。
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不是由受过吴天明帮助提携或与吴天明合作过的人写的,而是一位与他生前素未谋面、在他离去后才成为导演的后辈所写。
致敬已故导演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和发展他的艺术。本书作者陈非怀着对吴天明的敬仰,对电影的激情,不辞辛苦地在堆积如山的导演陈述和笔记中寻觅,犹如独自在一座山里挖掘金矿,整理、提炼出吴天明的艺术创作思想。
陈非和吴天明一样,也是一位热爱乡土题材的导演,揭示乡村面临的问题的同时赞美乡村,带给观众温暖与希望,激发人们对乡村的向往与热爱。
时代在前进、变化,不变的是人性。陈非的乡村与吴天明的乡村不同,吴天明的乡村沉重而温暖,陈非的乡村明亮而温暖,但二者最终都指向善。
整理吴天明笔记的过程,对陈非来说是一种学习,也是他将对吴天明的敬仰付诸行动的最好方式。陈非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不仅拍电影,还创办了美丽乡村国际影像节,坚持吴天明的理念,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他坚持不收任何费用,办了三届影像节,不仅讴歌了当下的乡村振兴,也挖掘了许多热爱影视的“草根”。
逝者已逝,艺术永存。但即便是伟大的艺术家,也需要不断有后人来接力,才能让他们的艺术不沉没在时间的河流中,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作品。
每一次观看和阅读都是一次唤醒。当后来的人们看见并感受他的表达时,他就还活着,并对后人产生影响。
从《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到《变脸》《百鸟朝凤》,影片反映的都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人和物。他对西部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用影像记录时代故事,无论是写实的还是批判的,都是现实主义的中国。观众从电影中汲取营养,找寻自己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吴天明的电影创作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没有航标的河流》到《人生》再到《老井》,吴天明完成了他电影创作的三级跳,既是跳远,更是跳高。1986年拍摄的《老井》作为吴天明最重要的一部影片,不仅是因为它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意大利萨尔索国际电影电视节的众多大小奖项,更因为它在吴天明的创作历程及“真实之路”的探寻中,进一步走向了中国西部大地的历史、文化的深处。
艺术上,吴天明为中国电影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西部电影。作为一面旗帜,他曾经营造了良好的电影氛围。时代呼唤吴天明,需要吴天明那样的艺术家,更需要他那种胸怀宽广、帮助晚辈,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
幸运的是,在他离开多年后,一部专门写他的书出版了。
一个人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他为社会作出的贡献。陈非写出的这本书,正是对吴天明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艺术家的赤子之心的回应和延续。
吴天明是不会被忘却的,此书像是为他建造的一座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