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4日
诗圣杜甫与黄陵耳朵套

秦健

初春,我和妻子驱车,一路驰向洛塬。午时饭点已过,不由盘算着吃点什么。“吃荞面?”妻子问。于是,我们从黄陵下,进入城区,于一家荞面耳朵套店外泊车。

“老板,来一份剁荞面、一份耳朵套。”老板忙不迭上前:“要油泼的还是炒的?辣子都正常?”得到答复后,老板匆匆步入后间。落座后,我顺手剥起了蒜。

据传,耳朵套源自秦汉时期,是黄陵当地人利用饸饹面渣,揉捻做成的一种面食。因其半成品酷似冬季护耳防冻的耳朵套,故而得名。但鲜有人知,荞面耳朵套这一具有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功效,且老少咸宜的小吃,竟与诗圣杜甫有着不解之缘。

相传,安史之乱后,杜甫衣衫褴褛,只身从关中一路向北,经玉华宫回三川驿探望妻儿,途经坊州中部县(今黄陵县)。时至傍晚,杜甫腹中空空,饥渴交困,于是坐在桥山沮水畔休息,不知不觉就倒在路旁的草丛中睡着了。

暮色中,一位祭陵老人挎着竹篮,往桥山上走去。杜甫酣睡在草丛里,仅两只脚露在路上,把路过此处祭陵的老人绊倒了。被惊醒后,杜甫连忙坐起,向老人再三道歉。老人定睛细瞧,一看是个过路人,并未发火。随后,老人问:“请问客官,为何露宿郊野?”杜甫答复:“回三川驿看望家眷,天晚人困,于此小憩。”说话间却瞅着老人的竹篮子。老人发觉后立马意会,慷慨地将竹篮里的食物拿出来。杜甫接过后,狼吞虎咽,一口气将食物吃完。“敢问这为何物?”老人答道:“当地面食——荞面耳朵套。”杜甫又问老人:“天色已晚,您提竹篮上山干什么?”老人回复:“唐军收复了洛阳,百姓欢天喜地,特意上山祭奠黄帝。”杜甫听罢,方知已至桥山脚下。月光下,他赶紧面向黄帝陵,行叩拜大礼,并即兴吟出:“老叟谒陵献贡品,唯有坊州耳朵套。”诗句迅速在黄陵周边传播开来,荞面耳朵套也成了家喻户晓之物。

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杜甫确实到过翟道城,有诗为证: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

这首诗描绘了归途天晚,杜甫夜宿翟道城所见到和感受到的桥山景况,真实反映了杜甫忧国与失意返乡的心境,似乎也印证了他月夜祭黄陵的传说。

“面好了,请慢用。”老板的提醒打断了我的思绪。搭配着爆炒的青红辣椒、黄豆芽,缭绕着蒸汽和荞麦清香的耳朵套上桌了。望着色香味俱全的耳朵套,我不禁口舌生津,食欲大开,遂抿一口面汤,再配几瓣蒜,埋头大快朵颐,狼吞虎咽起来……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