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张鑫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3月5日在参加代表团会议时开门见山地说,“对我们在高校工作的人来说,就是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调融合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推动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让“新质生产力”这个近期的热词,成为会场上代表们口中的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李言荣说,“陕西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切入点,撬动了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解除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形成了小切口、大突破的效应。”
所谓“三项改革”,是指陕西省自2022年以来实施的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主要针对科技人员面对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没钱转”的问题,推出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研成果转化3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李言荣以西工大为例“现身说法”:“三项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已将200多项知识产权评估纳入改革,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得以及时转化,一批成果转化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助力打造了更多“国之重器”。同时,学校发展得到有力支持,教师和人才待遇得到改善。
“新修订的《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把‘三项改革’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源于陕西实际、能够复制推广、获得广泛认可的创新举措。”李言荣表示,“‘三项改革’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通道,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促进了我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探索了一条彰显陕西科教优势的高质量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