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6日
锣鼓一响 好戏开场

2月2日,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的村民舞龙迎新春。 本报记者 杨露雅摄

1月25日,民间社火高台芯子在丹凤县棣花镇上演。 本报记者 王佳伟摄

本报记者  王佳伟  杨露雅  陈志涛

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流转,陕南地区诞生了一大批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非遗项目。高台芯子、汉调二黄、汉调桄桄、龙江龙舞,这些非遗项目源于劳动生活,又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集历史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要想看商洛民俗,丹凤县棣花镇是一定要去的。

1月25日,棣花镇,一场民俗文化展演吸引了游人的目光。

时近正午,社火表演开始了。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台芯子。

高台芯子由方桌、芯桩、麻绳、芯杆等组成。根据表演造型要求,艺人用铁棒搭出内架固定在方桌上做成型芯,再把社火娃绑在型芯上装扮好,最后将木杠绑在桌子下,由4个人抬着走。由于运用了力学原理,抬社火的人怎么走都平稳,怎么走都能保证社火娃安全。

丹凤素有耍社火的传统,丹凤高台芯子已被列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节,当地还有一系列文化活动。“我们充分挖掘秦楚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打造了56项特色春节活动。欢迎全国各地游客来丹凤,感受浓浓的年味儿。”丹凤县副县长赵雅萍说。

1月30日晚,“龙腾盛世   梨园迎春”2024汉中市戏曲春节晚会在汉中市南郑区文化影视中心精彩上演。

“我是个铁杆戏迷,在抖音上看到演出预告,便带着同学一起过来了。汉调桄桄使用的是汉中方言,演绎的是小时候爷爷奶奶讲过的故事,听来特别亲切。”谈起家乡的汉调桄桄,汉中市民周艺杰特别兴奋。

汉调桄桄是活跃在汉中城乡的地方剧种,是中国传统剧种之一。2006年,汉调桄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晚会上表演的汉调桄桄《扈家庄》《打焦赞》是我们排的新戏。为了符合过年氛围,我们对汉调桄桄《程夫人闹朝》选段——《赶车》也进行了调整。4位演员同时扮演程夫人,相信会给观众带去不一样的感受。”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介绍,春节期间,他们还会进行多场惠民表演,让汉调桄桄这个传统剧种唱响在群众身边。

2月2日是北方小年。在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盛世龙腾兴天汉   汉风古韵过大年”龙舞非遗巡游活动精彩上演。20余条“游龙”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上下翻飞,引得现场观众欢呼不断。

在五颜六色的“游龙”中,一条草龙格外引人注目。“草龙是龙江龙舞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我们手上这条草龙是为了这次表演新编的。虽然今天有点儿冷,但听到大家的欢呼声和掌声,我感觉浑身都是劲儿。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龙江龙舞,也祝大家新的一年龙马精神!”龙江街道办事处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上娟介绍,2009年,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除了当天的集中展示,过年期间,龙江龙舞还将出现在汉台区的各大景点,为游客送去龙年的祝福。

2月2日,安康市阳光学校的小剧场座无虚席,一场春节联欢会为汉滨区新城街道育才社区的干部群众送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青年演员吴河组织18名演员表演了花鼓戏《采莲船》等节目。“现场气氛特别喜庆热闹,观众们挥舞着荧光棒,不断为我们喝彩。”吴河说,把戏曲送到群众身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汉调二黄的艺术魅力,又能促进汉调二黄的传承和发展。

汉调二黄是陕西第二大地方剧种,表演细腻、唱腔婉转,在陕南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戏曲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是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多年来的传统。平日里,演员们就在安康市一江两岸演出,每年还会为社区群众送上七八十场惠民演出。

1月以来,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演员们纷纷加紧排练,轮番磨合小场子、小戏、八岔等特色节目。“今年,安康市汉滨区将举办盛大的春节民间文艺展演活动。我们将在汉调二黄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合踩高跷、舞狮等非遗元素,为观众奉上一场雅俗共赏、别开生面的民俗大拜年活动。”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袁小龙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