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30日
老手艺编出新生活

1月17日,敏锋展示她的手工编织篮。

本报通讯员  方方文/图

商洛市商州区,有这样一位制作编织品的手艺人——敏锋。她从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变成在网络平台拥有4万粉丝的手艺人,不但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还带动别人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1月17日,笔者在商州区惠民东路见到敏锋时,她正热情地向顾客介绍自己的手工编织篮。不一会儿,她带来的篮子便销售了一半。

敏锋是商州区金陵寺镇熊耳山村人,为了生计,早年间与丈夫在外打工。2017年,由于孩子在城区上学需要照顾,她便辞职回到商州城区照顾家庭。

“房租加上两个孩子上学、吃喝的费用,家里的日常开销不少。想到家里老人有编织的手艺,我就想好好学一下,然后自己创业补贴家用。”敏锋说。

敏锋的爷爷和父亲都会编织席子,过去靠给别人打席子谋生。于是,她特意回到老家向长辈学习。一开始,她经常被刀具、藤条割破手指,但在努力编织出一套完整的作品后,她爱上了这门手艺。

学成后,敏锋带着做好的席子回到城区试着售卖,却发现市民对席子的需求量并不大,购买的人寥寥无几。虽然多次碰壁,但敏锋并没有放弃。她转变思路开始创新作品,自己构思编织竹篮。由于竹篮材料有限,她就将竹子换成塑料编织条。

2018年开始,为了节省成本,她经常在花店门口的垃圾桶旁寻找路人扔掉的花篮、装饰盒,将它们带回家拆掉,反复研究编织手法。看到电视里播放篮子的图像,她就凭记忆画到图纸上。以前一起打工的朋友得知她要做手工艺品,常常帮她捡拾废旧塑料绳,让她练手。

“有一次,无意间看到网上卖彩色塑料编织条,我咬咬牙花70元,买了编织条、镊子、铁丝、剪刀。”敏锋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先从简单的花型着手,没想到编织出来的篮子色彩绚丽、非常美观,在市面上很受欢迎。”

“走进网络,有这么多粉丝是我没有想到的,多亏了家人朋友的支持。”敏锋说,2021年,经过身边人的鼓励,她自学视频剪辑,注册抖音账号“米红手工”,将自己手工编织的过程分享到网络上,几年时间,就收获了4万多名粉丝。她不但分享自己的编织经验,还免费教学,带出广西、广东、江苏、河南等地的10来名徒弟。商州城区有3名徒弟经常去敏锋家学习,一名宝妈学成后已经开始在城区售卖自己做的编织篮。

“我的徒弟有男有女,他们都跟我一样,为了生计也为了热爱。”敏锋说,如今,她在网络上结交了很多朋友。许多人会私信请教编织的方法,她通过视频对话或者录制视频手把手教学。她希望这门手工技艺被更多人传承,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挣钱谋生。

打底、锁边、固定铁丝、收口……在与笔者聊天时,敏锋没有闲着,一双布满茧子的手灵活地编织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快过年了,在我这儿订制篮子的人很多。有个嫁女儿的人家,不仅订制了大红色篮子还订制了果盘。1个篮子一般9个小时可以做完。接单多了就会忙一些。”敏锋说。

最近,她加班加点做了许多果盘、小背篓、手提篮,准备春节前赶往夜村镇、沙河子镇售卖。她还打算学习一些新的编织技巧,将篮子做得更加精美。

从不会到精通,从作品无人问津到受欢迎,6年来,敏锋积攒了经验,积累了人气,更收获了自信。她通过一双巧手养活了儿女,把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