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4日
马小利:扎根工地 矢志创新

本报记者 郭军 实习生 郭紫菡

1月22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成渝中线铁路钢构班班长马小利少有地没去工地,而是在工作室为一项创新工装“隧道拱架底部防脱空装置”申报专利。

“西北地区围岩稳定性较差,施工中拱脚受到重压时容易下沉。该发明通过设计防脱空装置解决拱架下沉问题,化解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马小利说。

这名从富平县走出来的农民工,从参加工作起就迷上了工程机械类的小发明。

2006年,马小利来到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项目部,从事钢筋加工作业。该项目龙溪隧道掌子面需要加工开挖台车,但该隧道是高瓦斯隧道,不能见一点火星,在洞外加工则存在无法解决的困难。马小利发挥多年的电气焊特长,提出把制作开挖台车的槽钢、角钢、工字钢全部设计成螺栓连接,再运到掌子面组装。整个开挖台车一天就组装完成,投入使用,既安全又省事。除此之外,马小利和工友又设计加工了20台套设备用于隧道施工。

“马小利不仅有一双巧手,更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宋小军说。

那些年,马小利奔波在兰渝铁路、兰新高铁、浩吉铁路、延黄高速公路、贵南高铁等工程项目建设现场,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我也没有什么诀窍。随时随地发现问题,或者灵感乍现,我就把它记下来。”马小利说,他的笔记本已有好几摞。

因为长期坚守一线,马小利非常清楚施工过程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他研制的二合一喷锚混凝土自动配料机等设备成本低,却适用于不同环境下的工地,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马小利也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金牌蓝领”。

2009年,马小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创建“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该工作室获评中国铁建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2020年,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命名为“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工友们亲切地称马小利为“工地发明家”。工友们知道,马小利的成功并非只靠一双巧手和聪明的头脑,更靠不断学习。

马小利只有初中学历。最初,他设计的草图只有自己看得懂,拿到加工单位去,人家总是摇头。他晚上自学标准制图,终于学会了手绘图纸。

单位希望马小利为自己的发明申报专利,但专利申请范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他如看“天书”。马小利拜师学写专利申报书,查阅大量资料,向项目技术人员反复请教,最终完成了第一份专利申报书。

2023年,已经52岁的马小利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得更远。”马小利说。

“马小利是铁路系统劳动者的优秀代表,彰显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田爱平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