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我和我的祖国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0日
三彩龙头套兽
漆水河畔的惊世发现

三彩龙头套兽。

耀州窑唐三彩窑址保护展示大厅。

耀州窑博物馆副馆长仵录林介绍三彩龙头套兽的情况。

扫描二维码直观了解三彩龙头套兽

三彩龙头套兽

名称:三彩龙头套兽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年龄:约1300年

出土时间:1985年

现住址:耀州窑博物馆

本报记者 张军朝文/图

9月10日至10月10日,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在铜川隆重举办。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一项项精美的非遗展示,把人们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渭北高原上这块历史人文荟萃之地。

位于漆水河畔的耀州窑博物馆,是人们到铜川参观旅游的主要打卡地之一。博物馆里,除了精美的耀州窑瓷器,一件独有的唐三彩散发着神秘的历史与艺术气息,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关注,它就是三彩龙头套兽。

壹  漆水河畔,再多一米的坚持

当唐三彩从黄河岸边的泥土中面世,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受到世人瞩目。唐代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力的时代,而唐三彩正是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最富于想象力的艺术产品之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铜川市黄堡镇进行了一次为期10余年的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发现了耀州窑多处遗址。这次考古发掘还有一个意外的重大收获:漆水河畔一处连排7座唐三彩烧制作坊。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三彩作坊和窑址群,直观而完整地展示了唐三彩的工艺流程。

1985年,著名考古学家禚振西带领考古人员对耀州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当时,技工已经挖掘到了生土层。按照考古工作的规程,考古人员见到生土就不再向下发掘,因为生土下面一般不会再有文化遗迹存在。

但是,禚振西觉得这里的生土层有点异样。在遗址和周边踏勘了一圈后,经验和职业的嗅觉让她觉得下面一定还有东西。她让技工继续向下挖掘。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发掘了多少年,从来不在生土上继续往下挖。”技工也说:“在生土上挖东西,这要传出去,估计以后我们在这一行就没饭碗了。”

禚振西坚持己见,坚定地说:“继续向下挖掘,多挖1米也行。这个责任我来负!”技工们按照禚振西的指导往下再挖了不到两米,一组7座窑炉作坊逐渐显露出来。

原来,这些作坊面对漆水河,是横着在生土下直挖进去,利用天然土层打出的窑坑,难怪其上面附着的是未经人类扰动的天然生土。

在窑炉遗址,考古人员发掘出土了4000多件(片)生活用器、陪葬明器、建筑材料等种类丰富、用途广泛的唐三彩制品。其中三彩龙头套兽、三彩犀牛座枕、三彩塔式罐、绿釉鱼纹瓶等器物堪称三彩艺术的瑰宝。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古代建造这么大规模的作坊群是很不容易的。”耀州窑博物馆副馆长仵录林介绍,在唐代,像这样成体系的7座连排作坊非常难建造。

研究表明,这是一处保存完好、内涵丰富、规模宏大的唐三彩烧制窑址。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贰  黄土之中,重新绽放的绝代风华

在窑炉遗址3号作坊最里面的一个侧壁上,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土窑窝,里面藏着一件龙头造型的建筑构件,它就是三彩龙头套兽。

唐三彩一般是作为明器出现的,绝大多数都发现于墓葬。这件三彩龙头套兽作为建筑材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孤品。著名建筑设计家张锦秋认为,这是目前所见古代建筑材料里非常难得的珍品。

三彩龙头套兽高17.5厘米,长24厘米,宽13.5厘米;后部中空,两侧各有一个圆形穿孔,便于同其他建筑构件结合固定。三彩龙头套兽可装在建筑物上伸出的挑檐部位,避免木质构件因风吹雨淋而腐朽,同时具有装饰效果。

三彩龙头套兽呈长方龙首形,凸眉鼓眼,高鼻獠牙,双眼圆睁,须发向后飘散,口衔宝珠;施赭、黄、绿三色低温釉,以高岭土作胎,胎体较为细白;整体造型雄浑大方,雕塑线条粗放,色调明快,釉色熔融,颇为富丽。

在窑址内,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其他大量琉璃建材。这些建材与唐大明宫遗址所发现的同类建材质地一致。这表明,这里曾经就是为大唐宫廷烧制高级建筑材料的场所。

看着这些建筑材料,我们不难想象唐代宫廷建筑雍容博大、富丽堂皇的气势——宏伟的殿宇巍峨高耸,伸出的挑檐指向天空,最前端高雅华贵的三彩龙头套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晶莹剔透而斑驳迷离。那是一种沁人心脾的美,一种抒情而愉悦的美。

三彩龙头套兽采用多种瓷艺手法制作而成,有剔刻、贴塑、堆塑、刻花、划花等。工匠先刻画出龙头和其他部位的具体细节,如眉、龙须等,在约1050摄氏度的温度下烧制后再施上几种不同的彩釉,然后二次入窑用8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的温度再烧。

三种釉色之间没有固定的界线。烧制中,不同色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所产生的釉色效果变幻不定,形成一种流畅、自然、清新的特殊美感。

三彩龙头套兽在构思中,将自然界与神话中各种威猛形象按照艺术的逻辑糅合在一起,在看似不合理甚至怪异的组合中,让力与美的艺术神经和血脉贯通其中,造型极度夸张,近乎狂野,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感。

“唐代建筑上的套兽构件,目前还没有在别的地方发现出土。三彩龙头套兽为研究唐代套兽构件提供了标准式样,是唐代高等级建筑材料纹饰、规格、烧造等情况的难得实证。”仵录林说。

叁  穿越千年,三彩窑炉的完美呈现

耀州窑唐三彩遗址南临漆水河,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20米,面积约960平方米,7座窑洞式作坊沿河岸一字排开。

1985年,考古人员打开这些窑炉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神秘现象:7座作坊保存完好,虽然历经1000多年的沧桑变迁,窑坑里依然保存着当时最原始的状态,工匠们当时坐的石头、面前放置的盛水陶罐、正在制作的器物残件,都是原来的样子,都在原来的位置上。

“发掘的时候,考古人员发现,窑址里面塞满了淤泥,7座窑坑的淤泥连成一线。”仵录林说,“可以断定,这些淤泥与漆水河的一场大洪水密切相关。洪水来临并将窑坑淹没,窑主与工匠逃走,这些作坊从此放弃不用,最原始的作坊面貌因此保留下来。”

考古发掘表明,耀州窑唐三彩窑炉遗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既有陶工休息的居室,又有制作坯件、施釉的生产作坊,还有半成品、产品库房。建筑设施、生产工具、模具以及半成品均保存完好。拉坯成型用的坩泥团,盛水的瓷缸、陶盆、匣钵,翻模成型的陶范,以及制好待烧的蹲狮、执壶、灯、碗、盏、盆等泥坯,摆放如初。

这些实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唐三彩制作的场景,以及唐代人组织三彩生产的序列、分工和制烧工艺技术,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观赏价值。在作坊门口外还发现有试烧三彩釉的小炉,反映了陶工们科学求实的态度。

“从现场看,当时唐三彩的生产模式已经不是单一的家庭作坊,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化生产模式。”仵录林说。

作坊内遗存有当时生产用的木质转轮。仵录林介绍,唐代的转轮是木质的,到了宋代,才发展为石质的。

木质转轮比较轻,重量不够,惯性不够,在拉坯的过程中,很快就会停下来,工匠只能继续搅动。到了宋代,人们在转轮上安装了轴承一样的机关,开始使用重量更大的石质转轮。石质转轮转动起来惯性大,拉起坯来比较轻松。因而,宋代瓷器的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

“这是一个试烧的窑炉。工匠把釉子上好后,在这个窑里只放几件东西进行试烧,用来观察这批东西的成色。壁上的小土洞,就是三彩龙头套兽出土的地方。”仵录林介绍,考古人员从这里挖下去的时候,是从土壁上将三彩龙头套兽掏出来的。

为什么在窑址上只发现一件三彩龙头套兽?仵录林说,唐代工匠为宫廷烧制的三彩产品管理非常严格。三彩龙头套兽有残损,工匠为了逃避惩罚,未敢上交这件器物,而是将它偷偷藏在了作坊的墙壁中。因此,三彩龙头套兽得以保留下来。

2000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座唐三彩窑址保护展示大厅在耀州窑遗址上建成开放。保护展示大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在保留原址原貌的基础上,对一些残损的遗迹、遗物进行了局部修复和复原,最大限度地展现其丰富的遗存和内涵。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