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柏桦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韩城市板桥镇,15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帮帮团”的基层志愿服务队,用行动让这句话成为板桥镇群众的共识。
地处韩城市西部山区的板桥镇,因澽水河从中穿过,形成了南北两道山梁夹着河谷川道的特殊地理环境。植被茂盛的南北两梁上有颇负盛名的香山红叶景观、国家级褐马鸡自然保护区,还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天路”——最陡峭处斜度将近60度、仅容一辆小型货车通过的乡道。
“板桥镇14个村有8个村都在两梁上。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迁居市里或进城务工,常住人口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对他们来说,路难走,事就难办。”在前往位于北梁上的钢铁村时,板桥镇党委书记赵亚萍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山区群众办事不便的问题,镇党委谋划推出“邻里帮”党建服务品牌,以“一中心14站”布局,在全镇成立了15支“帮帮团”队伍,实施“10+N”个帮办事项,组织党员和志愿者共同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帮助、政策法规咨询、代办帮办事项、农业技术指导、关爱留守儿童等各类服务,以常态化的服务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促进基层治理。
“时时有响应,人人能发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在钢铁村的“邻里帮”服务站,“邻里帮”的服务口号与服务事项、工作制度被清清楚楚地标在墙上。不大的房间里,儿童游戏区是农忙时孩子们的“托管所”,阅读区则是平日里村民们的休闲角。阅读区的书架上,“邻里帮”服务手册、服务对象花名册、服务日志、宣传彩页等整齐地码放在一起。
“你看,我们将重病重残人员、未成年人、70岁以上老人及需要照顾的分散居住人员分门别类地记录在花名册里,方便‘帮帮团’定期巡查和随时上门服务。服务日志则记录了帮办事项和事项解决情况。”“邻里帮”钢铁村服务站站长杨晓军说,“虽然我们的‘帮帮团’6月底才成立,但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3次大型服务活动,天天送服务、月月有活动是我们的目标。”
从农忙时帮助困难群众抢收抢种到修整破损、坍塌的生产路,从维护繁忙路段幼儿园门前的交通秩序到对村庄重点地段、重点路段进行安全巡查,从邀请公立医院为镇上老人义诊到帮助流落在外的智障村民返乡就医……“帮帮团”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解民之所困,将精细、贴心、暖心的服务送进群众家中,带动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拉近了村民彼此的距离。
有事“搭把手”,遇事“帮个忙”,难事“牵根线”是“帮帮团”的日常写照。个性化的送医送药、生活照料、电器检修、帮干农活等上门服务,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现在只要提到“邻里帮”,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自从我们村有了‘帮帮团’,经常能看到穿着蓝马甲的志愿者帮村民操作手机、完成养老认证、申请低保。遇到大家不了解的政策问题,志愿者也会耐心讲解。”
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民生服务为落脚。今年以来,板桥镇党委积极探索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动构建“党委指导、支部推动、党员示范、邻里帮办”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格局,不仅建立了“邻里帮”党建服务品牌,还创新建设“清廉巷”,将廉洁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管理、人居环境治理等工作相结合;成立文化合作社,帮助群众把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
每周五下午,板桥镇共裕村中心的清廉广场上,“周五开放日现场听民声”活动准时开展。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村干部讲讲村里镇上的大事小情,帮左邻右舍调解矛盾、化解纠纷,做清廉建设、村情事务的监督者、知情者、参与者。“清廉巷”里,白色墙面上的廉政格言、村规民约、文明家风等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农闲时,柏林村的手工编织分社里,经验丰富的“巧娘”们就会给社员教授各种手工制作技艺。布老虎、老布鞋、藤编包袋、串珠玩偶,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从这里流向市场。几公里外的韩城老街上,板桥镇文化合作社线下门店不仅是板桥镇手工产品和农产品的销售点,也是各分社的业务联系点。短短3个月,手工编织分社销售额3万多元,锣鼓、秧歌分社收入5万多元。
新风扑面,遍地芬芳。在党建旗帜的引领下,如今的板桥镇,乡村文明风尚日益浓厚,好民风好家风不断彰显,正在变成暖人心扉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