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赵茁轶
“博物馆热”逐渐升温,众多博物馆不再“高冷”。近年来,陕西文博系统转变思路,打破空间上的阻碍,不再将历史文化囿于一馆之内,将“等你来看”转变为“送到身边”,让文博资源流动起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请进来”与“走出去”
9月17日,西安半坡博物馆特邀“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史前文化。在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展厅,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30名环卫工人代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半坡人的模样、半坡聚落的布局特点、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用具等。
“之前觉得6000多年前很遥远很古老,来参观之后,发现当时人们的生活其实跟我们现在挺接近的,好多东西都流传下来了。”环卫工人刘慧一边参观一边说着自己的感受。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西安半坡博物馆为奋斗在一线的劳动者提供了便利、优质的文化服务。通过创新性的“邀请”模式,陕西文博系统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断推动博物馆社会服务工作,满足公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让更多基层劳动者走进博物馆,共享文化,学习知识。
除了把观众“请进来”,博物馆也在积极“走出去”。
由于博物馆面积有限,每天限流参观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陕西历史博物馆于2012年启动“流动博物馆”公益服务项目,让博物馆走向千家万户。10多年来,“流动博物馆”公益服务项目行程超过9000公里,送展览上百场,开展历史文化讲座130余期,受众超过6万人。
陕历博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廉钰表示,“流动博物馆”公益服务项目的开展,打破了博物馆的边界,把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送到了百姓身边。
地铁里的“文博展”
在千年古都西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乘坐地铁也能感受到这座古城的文化韵味,和古迹来个“亲密接触”。
9月21日,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初期运营。除了线路本身受到市民高度关注,出现在地铁站厅的渭河古桥遗址也备受瞩目。
在咸阳西站内打造的“回望秦都两千年”文博展,利用车站部分公共空间,展示了渭河古桥遗址的桥桩、避水石、挡桩石及站点附近秦汉古墓葬中发掘的空心砖。乘客还可以通过扫描介绍牌上的二维码,详细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地铁里的“文博展”,既展示了西安地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保护文物的措施,又为地铁空间增添了独属于西安的历史文化气息。
其实,这不是文物第一次出现在西安地铁了。2022年12月29日,西安地铁6号线二期正式开通运营。乘客们惊喜地发现,在钟楼站换乘通道内,出现了一座古井遗址。这座国内首例地铁内古井遗址大有来头。它以西安地铁建设中实际考古发掘的古井实物为主体,整体还原考古发掘地的现场实景,给乘客带来身临其境的观感。
原本在博物馆中静静守候的文物,还以“复制品”的形式出现在地铁中。今年5月22日,“地铁遇见博物馆”大型主题策展活动在西安开展。展览分别设于西安地铁行政中心站、大雁塔站及钟楼站,通过30余件文物复刻品、文创产品陈列,以图文介绍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周、秦、汉、唐4个时期的文物瑰宝,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前往观展。
“我们希望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走进地铁车站,贴近市民日常生活。”西安市地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政说。
依托千年古都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安城市交通已成为体现城市精神、展示城市文化、彰显城市态度的重要窗口。“皇后之玺”“杜虎符”“独孤信印”“玉佩”等交通卡的出现,也将陕西深厚的文化融入人们的交通出行。
“流动”博物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赋予文物生动性、互动性。随着展览形式的创新、展示技术的革新、各类活动的开展,馆内和馆外协同、线上和线下联动,博物馆串联起三秦大地的文化“珍珠”,带来专属于陕西的文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