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仁金山”(站立者)在渭南市社会福利院积极参加娱乐活动(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王西军摄
本报记者 陈宏江 通讯员 王西军
望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景色,“仁金山”一路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时隔8年,由秦回豫。8月17日下午,“仁金山”回到他的家乡河南省灵宝市。陪同他的,是守护了他8年的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科长王渭峰等人。
2015年6月20日,“仁金山”的母亲离世,他受到刺激,离家出走,与家人失去联系。
当年6月30日,渭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崇业路派出所民警巡逻时,发现一名流浪乞讨人员。民警上前耐心询问,发现该男子说不清身份信息,也未携带任何证件。为避免发生意外,在征求该男子同意后,民警将其护送到渭南市救助管理站。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按照工作程序为其办理好入站手续,安排了干净整洁的宿舍,帮其洗澡、理发,换上新衣服,送上热腾腾的饭菜。其间,工作人员多次和他交流,但他的话谁也听不懂、手势谁也看不懂。工作人员只好在救助登记表上的姓名栏填上“待查”。
“后来,我们根据他的相关表述,临时为他取名‘仁金山’,并给他办理了户口和身份证。”王渭峰说,“从入站登记那天起,我们帮他寻亲的工作就没断过,可惜毫无进展。”
“2022年7月1日,我们按照落户安置政策要求,将他妥善安置到渭南市社会福利院。”王渭峰说,在渭南市社会福利院,“仁金山”胖了一圈,脸上时常挂着笑容。
为保障安置人员的生活,渭南市社会福利院在管理工作中精益求精,在服务工作中尽心竭力,安置人员在这里生活得越来越好。
精心照顾之余,工作人员还积极和“仁金山”沟通交流,与他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仁金山”逐渐从一开始的不愿配合变为很乐意和工作人员聊天。
为了帮“仁金山”寻找回家路,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定期到福利院探望他,与他聊聊家常,希望唤起他的零星记忆,助他与家人团圆。
然而,无论工作人员如何引导,“仁金山”还是无法回忆起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甄别寻亲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落户安置是关爱受助人员的关键一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不少人在渭南市社会福利院已经得到妥善安置,但我们并没有放弃,仍持续开展甄别寻亲工作。”王渭峰说,近年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加大与公安部门协作力度,先后为50余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让他们最终与家人团聚。
为“仁金山”找到家人,成为王渭峰心头的牵挂。
在“仁金山”安置照料期间,王渭峰将他的照片发给湖南省长沙县公安局星沙派出所民警王曙,请求协助核查。直至近期,王曙传来“喜讯”,在人脸比对过程中,他们发现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匣里村村民刘金山的相貌与“仁金山”相似度极高。
随后,王渭峰立即与灵宝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核查刘金山身份信息。灵宝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与匣里村村委会取得联系,进一步核实情况。根据村委会反馈的信息,匣里村以前有个叫刘金山的人,离家8年。
灵宝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还将“仁金山”的照片拿给刘金山的哥哥刘金有辨认,果然“仁金山”就是刘金山。
得知弟弟的下落后,刘金有兴奋得睡不着觉。他已经无数次想象过与弟弟重逢的场景,但此时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弟弟走失后,我们就报了案,到处张贴寻人启事,现在家里还有几沓没有张贴完的寻人启事。”刘金有说。
想起那段寻找弟弟的日子,刘金有满眼泪水:“当时,家里人非常着急,为了寻找他,把周边各个县城的乡村、山沟都找遍了。我后来在郑州、西安、商洛等地打零工,每到一地,都会张贴寻人启事,盼着有一天奇迹会出现。”
“谢谢你们帮我找到家人,我终于能跟我哥见面了……”当王渭峰一行顺利将刘金山送到灵宝市救助管理站时,刘金山喃喃地说着感谢的话。
回家的路很长,但这一路很温馨。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在背后默默守护,“仁金山”最终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