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卫生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9日
从医50年间,他抄录和收集了6000多册医学、国学等书籍。如今,这些书籍随他一起“走”了300多公里,“迁居”药王故里——
老中医“搬家”记

袁尤素福收集、抄录的部分医学、国学等书籍。 本报记者 张军朝摄

袁尤素福向记者介绍他抄录的《济阴纲目》一书。 本报记者 张军朝摄

6月10日,袁尤素福(右一)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为师生义诊。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军朝

日前,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在进行。活动现场,一位头戴白色小圆帽,身穿白大褂的老中医正专心致志地为师生义诊。他身材瘦削却目光炯炯,时而把脉,时而记录,仔细询问病症,认真开列药方,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赞扬。

他叫袁尤素福,来自铜川市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一年前,他经历了一次“大搬家”,带着积攒了近50年的“宝贝”,从生活、行医了大半辈子的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走”了300多公里,搬到了药王山下的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

是什么原因,让他在65岁时,作出如此重大的人生决定?

■ 一次令人震惊的家访

2021年端午节,铜川市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院长杨建忠利用假期到青年医生袁海亚家走访。近年来,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多方为一线医务人员排忧解难,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关爱青年人才。

2013年,25岁的袁海亚大学毕业后,与女友一起应聘到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成为一名中医大夫。在工作中,袁海亚积极进取、刻苦钻研,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袁海亚家在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父亲、爷爷都是中医。一走进袁海亚父亲既是诊所又是住所的家里,杨建忠就震惊了。柜子里、桌面上,凡是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放满了书籍。二楼的卧室,包括袁海亚的婚房,也被父亲袁尤素福的书籍占满。这些书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手抄本,有些还是如今很难见到的历代绝版医书,非常珍贵。

袁尤素福说,这是他近50年积攒的“宝贝”,约有近万册。

聊天中,杨建忠被袁尤素福渊博的知识以及对中医文化深刻的理解和执着的追求所打动。他借了9本书带回来研究,包括3本处方集、手抄的《济阴纲目》等4本医书,以及2本日记。翻看这些用楷书工工整整抄录的医书,杨建忠再次震惊了。这些书籍涉猎的医学及其他学科知识极为丰富,既有学习心得,也有袁尤素福在各个时期对医学、对人生、对时事的感悟。

征得袁尤素福同意后,杨建忠将书上的内容和学习心得拿给一些朋友和领导干部看,大家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学习,反响强烈。

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重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力量,2020年以来,陆续将离退休的老院长、老专家返聘回来,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而袁尤素福一生所追求的“大医精诚”,正是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所坚守的宗旨。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杨建忠脑海中产生。他把想法汇报给区委领导后,立即得到了区委的大力支持。

■ 为“宝贝”建一个“家”

谈起“宝贝”和自己的从医经历,袁尤素福滔滔不绝。据他介绍,父亲袁宗政自幼跟随中医大家白玉林学医。白玉林先生留下的一套非常珍贵的线装本医书《针灸大成》,父亲一直爱不释手,但是“文革”中,却被一把火烧掉。父亲从此弃笔,虽坚持给乡亲们看病,却不再写东西,也不再收集购买医书。

16岁时,袁尤素福高小毕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没法继续上学,便跟随父亲学医。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他把《汤头歌》《中医三字经》等中医基础书籍背诵得滚瓜烂熟。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家中除了父亲看病所开的处方之外,没有可以学习的医书和资料。由于买不起也很难买到医书,他就到处搜集,从一些民间老中医处借阅资料,然后抄写、背诵。

一次,袁尤素福从一位老中医处借来一本明代的《济阴纲目》,爱不释手。从此,每天帮父亲打理完小药铺的活计后,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油灯下抄写。600页的书,他用了一年半时间才抄完。夏天,他热得满头大汗,母亲看着心疼,就在一旁给他扇扇子,天天陪他到深夜。谈起这段经历,袁尤素福的眼里噙满了泪花。《济阴纲目》原书为竖版古体印刷,里面生僻字很多,袁尤素福在抄写为横版的同时,对原著进行了重新断句。

明代的《寿世宝元》、清代的《临症指南医案》、民国的《国医指南》……一本本中医经典被他抄录下来。袁尤素福把抄写的过程当成向传统学习的课堂。他把自己对每一本书的学习感悟都详细记述下来,并写成抄后感附在原著后边精心装订起来。经年累月,袁尤素福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

改革开放后,中医药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袁尤素福收集购买医书方便了许多。1985年,翼城县组织民间医师行医资格考试,袁尤素福和父亲同场考试,父亲以92分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袁尤素福以90分的成绩名列第二,一时成为当地佳话。

当杨建忠问袁尤素福,这些书籍将来怎么办时,袁尤素福说,准备用5年时间传给儿子。然而,儿子、儿媳都在距离翼城县300多公里的耀州上班,这让他有点犯难。有人曾经提醒过他,这些书籍如果得不到保护和传承,将来很有可能被当成废纸卖掉。

杨建忠向袁尤素福提出了医院的想法和耀州区委的意见:聘请他到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坐诊,此外,医院投资为他的“宝贝”建一个“家”,即在孙思邈中医院新的医患大楼专门建设图书室和中医文化传承室,对这些书籍进行保护,同时供更多的人阅读、学习。如果袁尤素福愿意搬到耀州居住,耀州区为他和父亲提供住房;如果不愿意搬家,医院可以专车接送他往返耀州区和翼城县。

袁尤素福有点犹豫,对故土的依恋,加之父亲袁宗政已年近九旬,他无法想象从山西翼城搬到陕西耀州,未来的工作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 在药王故里传承中医文化

为了让袁尤素福想通这件事,杨建忠给了袁海亚3天假期,让他做父亲的思想工作。同时,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仅用一个月时间,就设计出了图书室及中医文化传承室的建设图纸。2021年7月,杨建忠再次登门拜访,将设计图纸送给袁尤素福审看。

袁尤素福被医院的真诚打动,加之他对药王孙思邈的敬仰,想到能在药王故里研究和传承中医文化,终于答应了耀州区的邀请。

2021年下半年,袁尤素福用5个多月时间,精心整理了自己一生收集、珍藏、抄录的医学、国学等书籍,详细列出整整5大本书目。这些书籍共6000多册,分为3大类,其中医学类占70%,国学类占20%,其他是袁尤素福喜欢的各类知识性书籍,涉及哲学、书画、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2022年初,袁尤素福郑重地将5大本书目交给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带着父亲袁宗政,与老伴、儿子、儿媳一起,启程前往耀州。医院派出专人专车帮袁尤素福搬家,光书籍就装了85箱。搬家车辆到达耀州那一天,医院组织20多人将这些书籍搬到中医文化传承室,袁尤素福亲手将书籍一箱箱拆开,一本本摆放在书架上。

搬到耀州区后,袁尤素福每周二、周四上午坐诊,其他时间在中医文化传承室,精心研究孙思邈的医著和药方,并整理父亲和自己一生从医的所思所得。这里也成为医院医护人员及全国各地同行经常学习、交流的场所。医院还为他老伴在后勤部门安排了工作。

坐诊时,袁尤素福坚持让医院不要限制病人挂号,只要有病人,哪怕中午不吃饭不休息,也要把当天的病人看完。在他的带动下,医院的年轻医生包括袁海亚迅速成长起来,许多患者还专门找袁海亚看病。

在中医文化传承室,袁尤素福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他的《读书杂记》《不息斋医学犀烛录》《不息斋文稿》等学习笔记和从医感悟。每天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他已经坚持了近50年。这些文稿,摞起来几乎与他一样高。

他计划写一系列关于孙思邈及中医文化研究的文章。《袁氏华原吟医/孙思邈学术研究》30篇已经完成,2023年5月,医院将书稿编印后发给全院医护人员学习;《华原吟医翼》30篇已经完成8篇;20多万字的《袁氏顽疾通治法/袁氏医谱》正在创作中。

6月1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为什么会同意搬到耀州来,袁尤素福说:“中医药文化最忌讳的就是保守,古往今来,张仲景、孙思邈等大家,思想都非常开放包容。在他们的著作里,看病的方法写得明明白白,生怕大家不知道。孙思邈还把他的《千金方》刻在石头上,立在大路旁供人们学习、抄写。”

“一个人本事再大,一辈子能看的病人,充其量几十万人,而把自己的医术传承下去,把自己的资源和成果让大家享用,这才是大医精诚!”袁尤素福说,这也是他到药王故里来的原因。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