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生态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9日
八丈塬村的双份收入

本报记者 张英 通讯员 刘树国 黎祥鸣

田家少闲月,入夏人倍忙。6月12日,位于宜君县尧生镇八丈塬村的光伏电站场区内,一排排光伏发电板矩阵排列有序,从空中俯瞰犹如蓝色海洋。矩阵之间,辛勤的农民在田地里穿梭忙碌。

村民刘润锁曾是八丈塬村的贫困户,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高兴地说:“过去,靠种20亩地的玉米和农闲时帮别人套苹果袋,每年能挣2万元。现在,通过务工、种植药材和农作物,每年收入能有6万元。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好活计,这可是多少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上面是光伏发电,下面是农业种植,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融合发展,同时带动本村劳动力就业,得到了双份收入。我们这个山区的村子能有这样的发展,全靠党的好政策。”八丈塬村党支部书记邢社生介绍。

八丈塬村的光伏电站是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入落实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践行国家绿色能源与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融合联动的实践样本。这种光伏项目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为当地农民创收增收注入了绿色新动能。

今年以来,负责该项目的鲁能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在铜川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政策春风下,积极响应宜君县“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号召,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光伏项目“农光互补”优势,通过“政府+企业”“能源+农业”“药材+粮食”等合作模式,将光伏发电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并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代农业公司和场区农户,共同探索农业种植品种经济性与适种性,大面积实施光伏电站项目。这种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方式,实现了土地立体化综合利用,将绿色能源、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效能融于一体,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乡村基础设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个项目单日最高发电量76万千瓦时,相应可节约249.28吨标准煤,减少约206.72吨碳粉尘、757.72吨二氧化碳、22.8吨二氧化硫、1.14吨氮氧化物排放。”该项目负责人范永山介绍,截至目前,光伏场区已完成3000余亩粮食作物种植工作,带动当地农民就业1200余人次,预计年可增加农民收入超3万元/户。后续,厂区还将引进生态饲料菜,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