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7日
唯有热爱 方能始终

本报记者 师念

你能想象吗?一个戴着眼镜的70岁老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劈竖叉、高抬腿!他就是李成元,横山区张存有地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存有地村是横山有名的“腰鼓窝子”,村里几乎人人会打腰鼓,并且还都打得好。李成元介绍,明朝天顺年间,这里居住的都是姓张的人,后来,他们迁走他乡,到万历年间,村里都成了姓李的人。

李成元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打腰鼓的能手,父亲曾给横山3个乡6个村的人教过腰鼓。

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李成元从小在音乐舞蹈方面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回忆:“上学时,我对数学、语文不怎么感兴趣,但一说唱歌跳舞我就爱得很。音符、歌词我能很快记住。即使我不会的歌,听别人唱也能听出来他们哪里唱错了。”

13岁那年,出于对腰鼓的热爱,李成元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打腰鼓。李成元说:“要是哪个动作跳错了,父亲就会严厉地批评,有时急了还会动手。”得益于严格的训练,李成元早早就学会了很多腰鼓动作,像武腰鼓里的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鹞子翻身等。

腰鼓并不是张存有地村村民的谋生之道。作为农民,李成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拉牛、锄草、耕地、种菜、施肥……腰鼓表演,只是他们农闲时,尤其是正月里,才会进行的一项活动。

1986年,李成元等村民代表横山去市里参加腰鼓比赛获了奖。他说:“当时要给我颁发个人奖,我拒绝了。打腰鼓是集体的事情,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所以,我们只领了集体特别奖。”

2006年,8个外国人来到张存有地村考察,李成元和老乡们为他们进行了二四六八人腰鼓对打表演和集体展示。李成元说:“外国人看后激动地说,这是陕北特色文化品种之一。”

如今,在横山,说起李成元几乎无人不知。

横山老腰鼓准备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时,横山区文化馆的人到“腰鼓窝子”来寻找一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李成元说:“当时,我们村有56个打腰鼓的人参加选拔,大家站成几排进行表演。年轻的、长得好看的站在前排,我在后面站着。跳了一会儿后,文化馆领导来到我跟前。我跳的时候,他在旁边走来走去,一会儿给我竖个大拇指,一会儿给我鼓个掌,当时,我还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

就这样,经过一周筛选后,李成元被上报为横山老腰鼓传承人。除了写简历外,他又全力以赴表演了一次。“那回,我一口气跳了4分13秒,因为太激烈,动作幅度大,过后,身上足足疼了3天。我的腿曾受伤落下病根,现在跳不了一些太激烈的动作了。”李成元说。

2008年,横山老腰鼓成功申遗,李成元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虽然已经是数一数二的腰鼓能手,但李成元认为艺无止境,自己还有很多跳得不到位的地方。他说自己最遗憾的是年轻的时候没能进入专业院团学习、参加系统训练,不然应该能取得更大成就。

李成元有3个儿子。他自豪地介绍:“老大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老二是西安交大研究生,老三爱锻炼考了体校。老三体质好并且对腰鼓感兴趣,现在已经是横山老腰鼓县级传承人,2019年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2021年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前段时间,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迎接中亚五国元首的腰鼓队伍里也有他。”

李成元说:“政府重视、群众热爱,横山老腰鼓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