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横山区第九小学的同学们在表演腰鼓。

横山区文化馆副馆长谢飞介绍横山老腰鼓的表演队形。

手工艺人创作的横山老腰鼓泥塑。
本报记者 师念文/图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办。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横山老腰鼓精彩亮相,圆满完成了迎宾演出任务。队员们不仅跳出了陕西人的粗犷豪迈,还跳出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
横山老腰鼓有连续的跳跨蹦转、踢蹲翻踏动作,表演时铿锵激越、奔放有力,气氛强烈粗犷,是横山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民族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
横山老腰鼓历史悠久,是安塞腰鼓的前身。据考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陕甘宁边区移民活动中,移民把横山老腰鼓带到了安塞等地,后来便有了新的流派即安塞腰鼓。而横山老腰鼓,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传统风格。
声越千年 蓬勃发展
6月9日,榆林市横山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区文化大楼广场举行。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鼓再次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横山人是听着腰鼓声长大的。横山区文化馆副馆长谢飞介绍,横山老腰鼓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中期。关于其起源,有三种说法,分别为战争说、祭祀说、牧羊说。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战争说。在古代,横山地处边陲,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逐鹿之地。横山居民多为戍守边关的军户。他们经常带着腰鼓,每遇敌情便击鼓为号,以一传十,鸣警御敌。骑兵冲锋时,其余士兵也以腰鼓助威,激发斗志;取得胜利后,将士们燃起篝火,围坐狂欢,击鼓庆祝。后来,随着战事消停,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并带有军旅色彩的腰鼓艺术逐渐形成。
在古代,鼓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文化指代意义。由于鼓的声音和雷声很像,在干旱少雨的陕北地区,鼓经常被用在祈雨活动中。所以,部分学者认为,横山老腰鼓是由曾经闹社火的祭祀舞蹈发展而来。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横山老腰鼓来源于牧羊人的发明创造。古时,牧羊人为了调剂单调的生活,把树根掏空,在两端绷上羊皮,然后用木棍敲击发出不同的声音,以此指挥羊群。不过,这种说法无法完全与腰鼓艺术相对应。
服饰上,横山老腰鼓队员会身着五色服,前襟或后背都有贯钱图案;头戴无顶草帽,帽口装饰有五彩小纸折花。这些都蕴含着阴阳五行、天圆地方的寓意。
谢飞介绍:“横山老腰鼓可分为武腰鼓、文腰鼓、文武腰鼓三种。文腰鼓俗称老人腰鼓,也称‘下三路’,一般是三个老人配一个孩子,表演动作沉稳平缓、风趣诙谐;武腰鼓俗称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由年轻小伙或体力充沛的中年人表演,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变化多。文武腰鼓则既有文腰鼓的诙谐优美,又有武腰鼓的灵活多变,角色通常由伞头、鼓子手等组成。”
动作剽悍 队形多变
如果说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忧郁情结的体现,那么,横山老腰鼓则是这片土地上最雄性的呐喊。
今年46岁的李小平,已经打了20多年横山老腰鼓。比起在室内伴乐表演,他更喜欢在黄土地上,配合着锣鼓、唢呐、大镲,忘情地奔腾跳跃。“随着脚下的黄土扬起,我和土地就产生了共鸣。”他说,“横山老腰鼓就是我们陕北人的精神象征。”
李成元13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腰鼓,50多岁时成为横山老腰鼓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年70岁的他依然可以劈叉、高抬腿。他说:“横山老腰鼓有很多武术动作,所以打出来很有气势。横山老腰鼓表演要求动作不仅自然流畅,还要强劲有力,要把豪迈的那股劲打出来。”
横山老腰鼓通常以舞队方式出现,有单打、双人打、四人打、八人对打、群场打等形式,生龙活虎、激情飞扬。表演的基本动作有二起脚、三脚不落地、蹬腿打、踹腿打、反身连转步打、过堂对打等。
队形是横山老腰鼓表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横山区文化馆内,谢飞向记者展示了横山老腰鼓近60种队形图案。这些图案让人眼花缭乱,很难想象腰鼓队员是如何在奔腾舞动中跳出这些队形的。
谢飞介绍:“这些队形可分为五大类。拜四方、八卦阵图、文武上殿等属于祭祀图案类,秦王乱点兵、马方困城、转九曲等属于军阵图案类,龙摆尾、双鱼张口、和尚逛门等属于民俗风物图案类,狮子滚绣球、十二莲灯等属于灯彩图案类,一朵花、十字梅花、枣核乱开花等属于花卉图案类。”
横山老腰鼓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得到了很高评价。早在1946年,横山老腰鼓艺人就去延安表演。1985年,节目《横山腰鼓》参加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民间艺术节表演。2007年,《吉祥腰鼓》荣获文化和旅游部第十四届“群星奖”政府类最高奖。2019年,55名横山老腰鼓队员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2021年,横山老腰鼓100名队员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热爱非遗 发扬传承
横山老腰鼓是劳动人民特有的调剂精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之一,充分显示出黄土高原人们既剽悍威武又憨厚朴实的性格。近年来,榆林市积极开展腰鼓进校园、进课堂等多种活动,使横山老腰鼓传承后继有人。
6月6日下午,记者走进横山区第九小学。操场上,腰鼓队的同学们正在排练《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他们斜挎腰鼓,手握鼓槌,弯腰跨步,腾跳蹦转,一个个有模有样,活力满满。
站在队伍前排的三年级学生张皓轩说:“我是今年开始学腰鼓的,它带给我许多快乐,在家我也会经常练习。”五年级学生张佳淋说:“打腰鼓让我更加自信,通过练习,我现在不会忘记动作了,跳起来也更流畅了。”
对于腰鼓,这些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记者采访时,他们一个个好奇地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对腰鼓的看法。
“腰鼓有很长的历史,所以我们要传承下去。”
“打腰鼓让我感到自豪。”
“打腰鼓的时候一定要飞跃起来,自信一点。”
……
学校音乐老师王学凯介绍:“学校腰鼓队有58名学生,他们学得很快,基本练习两周就会打了。希望他们学好腰鼓,把横山老腰鼓艺术传承下去,以后带到更多地方。”
6月7日下午4时,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操场上,千余名同学排列整齐,共打腰鼓,场面非常震撼。
副校长乔佳介绍:“2020年建校以来,我们把横山老腰鼓引进大课间。新生入学后,老师会用一个多月时间教会他们打腰鼓。每天下午上完两节课后,大家在操场上跳一跳,让身心得到放松。起初,有些同学有点扭捏不好意思,时间一长,他们就放开了,跳起来很来劲。每周三下午是学校的无课日,也是同学们集中练习腰鼓的时间。现在,同学们人人会打腰鼓。”
学生吕嘉瑜说:“我从初一来到这个学校就开始学腰鼓。虽然每天只跳两三分钟,但几年坚持下来,对身体很有好处。”
学生白雪瑶说:“腰鼓代表了陕北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发扬传承。我们女同学都很喜欢打腰鼓,会一直坚持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