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7日
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杨晓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之路,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更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抓根本强队伍,夯实理论之基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要用心掌握思政课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理论素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继续培养壮大思政教育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通过集中培养培训、委托研究项目、加强实践锻炼、开展国际国内访学等方式,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要坚持柔性引才理念,内外联动、专兼协作,积极邀请一批富有经验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优秀校友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要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要完善激励政策和表彰机制,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拥抱新趋势、找到新方法,创造性开展工作,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抓特点创品牌,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思政课教授内容,需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变“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打造出一大批有特色、有温度的思政课品牌课程。

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基础属性。思政课是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课程,既要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又要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中国道路阐释清楚。当下,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政课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不仅老师要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以课程剧的方式把思政课堂搬上舞台,可有效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在运用课程剧打造立体化、互动性、沉浸式的思政课堂的过程中,师生从“课堂”走向“舞台”、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剧本创编、角色塑造,可以回望历史、传承精神、展望未来,真切感受时代脉搏、感受时代发展、感受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都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拼出来、干出来的,引导学生懂政理、明学理、通事理。

抓实践重实效,激发创造之力

把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载体,以生活为资源,贯通理论与实践、纵横历史与现实、关联国内与国际等,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陕西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资源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宝库”。要立足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形成多元化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树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切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更加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奋斗中激扬青春力量、彰显青春担当。

思政课内容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百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实践。要增强学理性、实践性、生活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多创造机会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生产劳动、实地访谈、志愿服务、实地参观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