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郭妍 通讯员 潘懿
华阴市三河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发源地。4月14日,应中央电视台网络频道邀约,华阴市老腔剧团携同华阴市药厂小学的“娃娃剧社”,来到黄河、渭河、洛河交汇的三河口排演新剧目。
“娃娃剧社”的孩子们身着演出服,脸上满是骄傲和自豪。排练现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和“喜民班”的老艺人们对孩子们进行了专业指导。演出开始,现场响起月琴、引锣、惊堂木等自制乐器的震撼音律,孩子们表情自然、动作娴熟,独具韵味的“华阴腔调”在三河口回荡……
如果说张喜民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一颗耀眼明星,那么,这些孩子就是华阴非遗文化传承的璀璨星辰,是华阴传统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近年来,华阴市各中小学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充分挖掘域内独特的红色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普及和爱国主义教育。“非遗进校园·一校一品”品牌德育工程在华阴市各学校全面实施,华阴老腔、华阴剪纸、华阴素鼓、华山红拳、华岳太极拳等地方非遗文化项目被请进课堂,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了新的阵地,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创新活动载体,也为华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魅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