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2022年4月,杨怀勇(右)和社区居民攀谈了解群众需求(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霍海澎摄
本报记者 霍海澎 通讯员 刘飞越 袁春霞
提起社区居委会主任,人们印象中大多是善于调解琐事的女干部。但在铜川市耀州区永安路街道东站社区,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的杨怀勇,却是一位刚毅的退役军人。
多年来,杨怀勇以军人的标准和作风严格要求自己,硬是把一个条件简陋的社区,创建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月20日,记者来到东站社区,探访杨怀勇倾情服务居民的点点滴滴。
“一定要干出个模样来”
杨怀勇从部队退役后被安置到耀州区商业系统工作。不久后,杨怀勇选择了自主创业。他开过饭店,做过煤炭生意,凭着诚信经营,生意做得有模有样,成了退役军人中的佼佼者。
2005年,杨怀勇不顾亲友反对,当起了在众人看来“出力不讨好”的社区居委会主任。杨怀勇刚上任时,东站社区办公条件简陋,用当时群众的顺口溜来说就是“一个主任两个兵,租用两间破平房,办公桌凳借着用,居民资料全是空”。但这并没有挫伤杨怀勇的勇气。“这样的状况,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基层治理的决心。我要改变这里的现状。”杨怀勇说。
上任后,杨怀勇开始逐户走访,与居民谈心交心,从他们口中了解工作方向,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找工作思路和对策。几个月下来,杨怀勇便对社区的33条巷道、1872户4702名居民的情况全然掌握。“组织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就是信任我,我一定要干出个模样来。”杨怀勇说。
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
万事开头难。东站社区基础设施差,没有广场、路灯,居民没有活动场所,道路没有硬化,出行极不方便,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有居民打趣地说:“我们天天走的是‘水泥路’。”此外,年久失修的居民自建房高低不等、破破烂烂,煤棚、杂物间随意搭建。火车站周边下水道堵塞,污水乱流,垃圾如山,臭味四散。下雨天,更是让人无处下脚,居民们苦不堪言。看到这样的境况,杨怀勇连续几个晚上无法入眠。
要想改变这个棚户社区的面貌,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厕所革命、硬化道路、建文化广场、修封闭式垃圾屋等一系列措施,都需要人力物力支撑。杨怀勇请来专家设计方案,逐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尽最大努力使一项项措施落地。
要想治理脏乱差,得建立长效机制。东站社区经费紧张,杨怀勇自筹资金组建了环卫保洁队,他也成为环卫保洁队的一员,每天除了处理社区日常事务外,就跟着环卫保洁队走街串巷,和大家一起打扫卫生、铲除杂草、整修路面等。
有一次,在整修社区主干道边上一间厕所的破旧围墙时,几户居民拦着不让拆,杨怀勇逐一找他们谈心。整修厕所的那些日子,杨怀勇每天晚上守在工地,和居民一起拌灰砌墙。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公厕围墙建成了,所有设施一应俱全。居民李宏军感慨地说:“社区整修的这个厕所比好多人家里都干净!”
“只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尽心做事,就不愁他们不支持。”杨怀勇说。
在工作中,杨怀勇将居民的琐碎事放在心上,居民家中有红白喜事,他及时赶到,宣传社规民约,要求简办快办,主动帮忙操办事务;每年重阳节,他都坚持和社区老人一起过节……就这样,杨怀勇渐渐获得群众认可。
亲如一家的友好社区
东站社区的居民来自九省十八县,聚集着汉族、回族、苗族、壮族等民族,不少人有客居他乡的感觉。自从杨怀勇到社区当居委会主任后,他们就有了“主心骨”。
租住在清真寺的一名维吾尔族群众想和伙伴卖馕,人生地不熟,便找到社区。杨怀勇立即联系耀州区市场监管局和卫生防疫部门为其办理相关手续,还在耀州区繁华地段划出了固定摊位。回族群众王克鲁家庭人口多,负担重。杨怀勇在走访中了解到王克鲁小儿子会做烧饼和烤烤肉,就鼓励他开店,并帮助其办理营业执照。
“我小儿子干了5年就买了房和车,还带动他哥做生意。现在,我们一大家子过得很幸福!”王克鲁的话语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和感激。疫情防控期间,王克鲁带着两个儿子多次慰问社区防疫一线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烧饼、方便面和矿泉水。
苏大发是社区清真寺管委会主任,买车跑运输赔了,想回过头来做腊牛肉买卖,苦于没有本钱。杨怀勇知道后,主动给苏大发借了3万元。“不到一年我就翻了身,杨主任现在在我们回族群众心目中威望很高,无论谁家有事都找他商量。”苏大发说。
“我们有党群活动室、志愿者服务站,为什么不能给民族工作开辟个平台?”在杨怀勇的努力下,“民族工作室”“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回汉一家亲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每块牌子都是一条联系居民的纽带,见证了各民族居民大团结,东站社区也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友好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