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读书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7日
关闭南门,打开北窗
——读徐喆诗集《岁月的包浆》

陈啊妮

诗人徐喆的诗歌字里行间都跳跃着一种自然的生活气息,有抒情的明朗、无须修饰的语言和炽热的心灵艺术直觉。这些都宛若岁月的释然扑面而来。

徐喆的写作材料是丰富的,医者职业带给他更敏锐的诗意洞察的可能性。诗人总能从他的工作中得到灵感,从本土到异域,从日常到万象,从生命感悟到情感经验,从现实投影到理想色彩等。诗人的作品涵盖了广阔的题材,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诗人丰盈的个人阅历的积累,不是迎合庸常,而是不断适应生活;其二是诗人努力开阔诗歌的日常意义,以语言的常态化返回原我生活本身,一切无限琐碎觉察都可以被诗人纳入精神生活的核心。

读徐喆的新诗集《岁月的包浆》,我能体会到诗人的整卷作品很有语言设计感,几乎都是“十二行”诗,不是六六分或四行三段,就是自由的隔断,有着某种自我独特结构的雕琢。从徐喆的语言中可窥一种严格的古典内部形态的传承。诗人严谨的,貌似循规蹈矩的十二行诗歌,不是单一的模仿某种语言形态,而是已经在词义表意的灵活性、丰富性、偶然性等方面有所实践。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生态是诗人自主的审美知觉,或因为诗歌本身的发散、分野和张力而有足够的松弛度,沉浸式地召唤读者参与到阅读中来。

从《让眼睛不再是摆设》《黑色之歌》《树上的芒果》《故乡的母亲河》《飞絮季》《秋之问》等诗歌可感,阅读徐喆的诗歌就是品阅诗人的生活秉性、琐碎岁月的诗意表达,以及诗人的生命轨迹。诗人始终在踏实地洞察物象与日常,既然爱诗就老老实实去写诗、写生活,这就使得徐喆的诗歌有了一种坚实可信的力量。徐喆是一位高度理性和冷静的诗人,他没有虚化日常,而是隔着遥遥的时空之距去凝视。他懂得诗意的结晶从来不是宏大的命题,不是修辞技艺的炫耀,不是晦涩意象的叠加,只有诚恳的精神与语言的双重建构才能写出触动心灵的诗歌。就如诗人代序中所写的:以诗为梦/几多敬畏,几多仰望/不再纠结躺平与内卷/关闭南门打开北窗/以诗为魂/安妥心灵,有我十二行。

从徐喆的文本可以沉浸式感受一种深入骨髓的简素之美,诗人从不计较诗歌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额外的好处,而是真正把诗歌当作自己精神生存的生命状态,时刻在以精神为圆心临摹生活。这种“简”是题旨的寻常,叙述的朴实,日常情态的稳定,背后却是诗人挖掘这种“寻常”的差异性切入,是一种身居喧闹,但又闹中取静的满含热泪的绵绵诗绪。

徐喆多年以来是甘于寂寞的,他的文本始终有着挥之不去的生命情怀、日常观照,以及至善至美的人性和博大的爱。在徐喆看来,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抵达真善美的境界。徐喆的作品有着浓郁的烟火气质,是大地深处忽隐忽现的篝火。

回归真实之后的朴素之美是徐喆诗歌的一个亮点。诗歌是生活的表现,也是生活本身。诗人观照的是日常行走,也是自我个体生活的重现。就写作的意义而言,诗人生活的日常,就是他语言折叠的意义,只有超越事物和生活的本身,才能从表象获取崭新的灵感,获得独特的精神认同、独特的诗意精神形象。徐喆的诗歌就是这样,诗人在知天命的年龄,经验、想象、洞察天然地融合在诗人生活的内部。可贵的是,他的诗歌也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努力中渗透中庸的辉光。

感觉是与心情息息相关的,从感觉出发,在诗中就不难发现诗人性格的豪迈与豁达,良善与包容。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一个基本真实的诗人的“自我”,记录了平凡、琐碎和某种瞬间即逝的遐想。某种意义上来说,徐喆的诗歌对他而言有着情感日记和思想备忘录的作用。这是接地气的语言气象,一种自律慎独的实力诗人的语言净化能力,行云流水的文本没有困于碎片化的现实,而是以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去接纳和呈现。这些诗歌看起来平静,并无羞怯的忐忑,而是一种诗意的谦和、内省和包容。就如诗人写下的有着理想主义色彩的诗句:请不要随意将大海礼赞/你不可能知道,下一时刻/是海风还是海啸上岸/不要轻易将命运埋怨/说什么好梦尽被风儿吹散/世上还有比你更背运的倒霉蛋/不要说你已将红尘看穿/缺陷的世界不全是阴暗/还有善良带来的无限温暖/不要把黄河看成一条线/没有经历九百九十九道弯/就抵达不了遥远的海边。

徐喆是地地道道的关中诗人,他的诗中有着天然的粗犷抒情,以写实白描凝铸语势,以抒情为主,开篇即带入,犹如关中平原上野生的秦腔,一嗓子就吼开了,就得支配文本的情感韵律基调。诗人行走五湖四海,穿越过茫茫非洲大地,许多沾满风尘的诗句都淹没在诗人的异乡的足音深处,触动岁月尘封的“包浆”。诗歌就是诗人精神旅途的另类恋歌,具有聚焦此刻美好记忆的实用性。不虚构,无造作,诗人只需让语言逼近当下的生活,展现热气腾腾的真实感。

从徐喆诗集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真挚的热爱,以及对诗歌的敬畏与坦诚。他写过很多以故乡为背景的抒情诗,已然把有血有肉的诗都给了生养他的那片热土。诗歌,语言,最终都是诗人作为寻梦者的精神热土。真诚出诗人,在诗人的“十二行”体诗学审美空间,诗人用疼痛的语言的篝火融开时间流逝的冰层,化作笃定的词根沉思、抒情或叩问的脚步。这是一个走了三十余年诗歌之路的诗人,留下了走过关中大地后孤独的诗之足音。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