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3月28日,在铜川麦佳康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在忙着和面、揉面。 本报记者 杨鹏摄
本报记者 杨鹏 通讯员 张玉钰
有一种幸福叫“在家门口上班”。眼下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新村村民于娜,正在享受这种“小确幸”。
“以前出去打工,一个人在外拼搏很辛苦,还总是记挂着家里需要照顾的老人。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上下班走几步路就到,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人,感觉特别满足。”3月28日,于娜高兴地谈起现在的生活。
于娜上班的地方是位于黄堡镇的铜川麦佳康食品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经营馒头。该公司旨在把传统手工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着力打造以手工为主、机器为辅的加工生产线,蒸出客户满意的馒头。
记者走进生产车间,只见柔软的面团在员工的手和案板之间来回跃动,再经过醒发、蒸制,菠菜馒头、红糖大枣馒头、黑米馒头等7种优质健康的传统发酵馒头就出锅了。“车间人数由最初的20多个工人增加到现在的30多人,每天可生产1.8万个馒头。日子随着新揭锅的一屉屉大馒头越来越‘热气腾腾’。我们也抓住直播带货的机遇,开通了企业抖音号,安排专人学习进修,把最先进的网络营销模式和产品相结合,在扩大销量、打造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还积极为周边村民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该公司董事长巩玉玲介绍。
当于娜在案板上揉面时,在王益区王益街道十里铺村的铜川兴惠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缝纫工孙玲丽正在缝纫机前赶制衣物。“原先我不知道自己在家能干啥,现在有了做衣服的手艺,让我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家里还能多一份收入。”孙玲丽笑着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继续发挥好社区工厂作用,依托优势产业建车间、增岗位、稳就业,为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渠道。”王益区人社局局长孙利军表示。
建一家社区工厂,富裕一方群众,推动一方发展。近年来,王益区坚定不移培养、发展和提升社区工厂,努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不断探索形成立足优势、符合实际、精准高效地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王益样本”,以“小车间”撬动乡村“大振兴”。目前,全区已建成社区工厂21家,年产值26147万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720余个,带动就业346人,让群众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