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6日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张淑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前,中国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征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继续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美丽中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0余次,充分凸显了人民始终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抓牢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根本遵循和深刻践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就包括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不均衡、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待加强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史无前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行动在中国大地上火热开展起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在全国全面打响,各项政策扎实落地。用绿色环境点亮生活成为人民群众心之所向,各地以环境绿化为抓手,依托周边自然条件,打造绿色生活空间,多措并举不断落实绿色环保理念,助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创新性发展。据统计,2020年末,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绿地面积达259万公顷,比2012年增长38.2%,其中公园绿地面积64万公顷,增长48.6%。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农村画卷铺展,水清路净、树绿景美的城市风光成为现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上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未来,我们面临的自然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必须牢牢守住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持续紧绷生态环境治理这条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两者需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位置,并不意味着不发展或放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两个方面,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造成资源约束趋紧的根本原因是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个人、企业对自然资源无节制、不计后果地开发和使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了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新时代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加快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着力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和挑战,从以资源环境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以人才和科技创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集约型经济,在落实发展目标的同时更加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加速转变,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低到56.0%,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反映出了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也意味着未来我们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和发展可能。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未来各国资源约束趋紧的问题势必更加严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从造福子孙后代、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出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的必选项,必须始终把节约资源刻在骨子里,不断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让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用生态文明有力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和自然万物共居于地球之上,是地球村上有着不同形态与习性的“伙伴”,谋发展、促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生物多样性为条件。自古以来,勤劳朴实的中华民族便有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优秀传统。《论语》载言,“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为不用大网捕鱼,不射杀夜宿的归鸟,要给它们留有生息繁衍的空间。《庄子·齐物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喻指人与自然乃生命共同体,理应和谐相处。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10年来,我国重新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调整发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生动植物法律保护屏障更加牢固。同时,我国严厉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破坏野生植物生长环境和违法经营利用野生植物等行为,在惩治非法销售野生动物方面也形成了全方位高压态势。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一批国家公园,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高达74%,生物多样性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趋势还在上升,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正在离我们远去。据联合国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显示,全球最近10年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未能达成目标,环境持续恶化正在增加疾病从动物传播给人类的风险。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了让所有生物共享地球母亲怀抱,为了创造万物共生共存的美好世界,必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文明发展道路,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碧水蓝天有机结合,让地球母亲因生物多样性而永葆青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对其他物种负责,更是对人类自己负责。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大国担当走在世界前列。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