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1日

石光银:奋进绿色发展新征程

本报记者 周明

跨入2023年的前一天,石光银仍旧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吃罢早饭不到7点,他起身推门,迎着寒风赶往了林场。

冬日清晨的毛乌素沙地寒风凛冽,已到古稀之年的石光银裹紧衣服,与工作人员一道来到林场检查。“最近我们主要做一些森林防火方面的工作,每天都要过来巡查。另外,还要储备些农家肥,为来年春耕作准备。”虽已退居二线,但“治沙英雄”石光银的治沙脚步仍未停歇。

在榆林市定边县十里沙村的一片樟子松苗木基地,望着眼前茁壮成长的苗木,石光银的内心是欣慰的。“这片大多是我们最近几年复种的新苗,要格外照顾好,一点儿也不能马虎。”石光银介绍,加快推进毛乌素沙地再治理,其中复种非常关键。

作为陕西唯一的“七一勋章”获得者,40多年来,石光银凭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韧劲,带领乡亲们先后治理了25万亩荒沙地,造林固沙5万多亩,植树5300多万株。

不过,由于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当地二次沙化的可能性比较大。近几年,石光银带领他的治沙公司员工展开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100多万株,面积已达5万亩,价值2000多万元。

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石光银来说,是他开启“复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

这一年,石光银带领公司员工加快了林地的改造步伐,还在当地开辟了100多亩的试验田种植苹果、杏等各类果树。“我们想要通过实践,看哪一种果树更适合在毛乌素沙地种植,为老百姓致富寻求更多的办法。”石光银告诉记者。

如今,石光银带领团队加大了樟子松、侧柏、旱柳等乡土树种设计栽植力度,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草结合,常绿阔叶结合,实现了造林树种的多样化,逐步构建了稳定的植物群落。

种下的树木,不仅挡住了风沙侵袭,也让乡亲们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热情。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石光银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先后办起了林场、肉牛示范牧场、饲料加工厂、技术培训中心、蔬菜大棚等10多项经济实体。

2021年底,石光银联合村合作社建起了肉牛示范养殖场。过去这一年,该养殖场不断发展壮大,吸引40户村民入股,每年可分红30万元,同时还带动村里饲草种植125亩,创造经济效益25万元。

为了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石光银的治沙公司还帮助村民进行土壤改造。目前,村里共建起132座大棚,村民能在家门口就近为治沙公司提供劳务服务。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更是让石光银对未来植树造林、生态保护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多次强调生态环境,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作为一名治沙造林者,我一定要坚守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石光银说,“农民要致富,生活要美好,生态环境更要美好,我们要保持治沙造林的干劲不松懈,一代领着一代干,一代跟着一代干,为我们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西北力量。我坚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过去一年,石光银忙着植树造林,忙着产业规划,忙着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咱们把沙治住了以后,还要发展沙产业,只要把产业发展壮大,就可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石光银笃定地说。

“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就会上来,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作为石光银治沙事业的接班人,石光银的孙子石健阳说,“爷爷在沙漠奋斗了一生,把绿色留给了我们,父亲长眠于这片绿地,守护着多年的治沙成果,我要接过他们的接力棒,接续传承绿色使命。”

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踏入新的一年,石光银坦言,今后更要将治沙与致富、乡村振兴相结合,还要在林地内创造更大的价值,让周边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再好一点,收入再提高一些。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