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7日
人生路遥,坚韧必达

陈益鹏

四十年前的一个冬日,我独自一人翻越巴山深处的一座大山,去往距岚皋县城百里之遥的边远小镇官元报到。当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过崎岖泥泞的山路攀上山脊,环视四周已成为波峰浪谷的大山时,我既感到兴奋,也生出一丝隐忧:难道这就是我此生必须要走的道路么?翻过这座大山,前方等待我的又会是什么呢?

人生与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陷入了某种彷徨与困惑。而恰在此时,我读到了路遥发表在1982年第3期《收获》杂志上的中篇小说《人生》。想要摆脱大山对自己的禁锢,想要从生活的底层向高处攀爬,《人生》中的高加林,立刻让我有了代入感。仿佛,站在延河桥头、仰望星空、为命运纠结不已的人就是我。

我与高加林自我奋斗的动力源相似,都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不甘于长年屈身于生活的低洼处。但我们的痛点却并不一样。他是被那个能给他带来好运的城市姑娘黄亚萍吸引着,同时又深爱着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高加林最终做出艰难选择,接受了黄亚萍放弃了刘巧珍,但也收获了苦涩。

因为太想知道文字里的高加林与刘巧珍呈现在银幕上的形象,所以在得知电影《人生》将在岚皋县城电影院公映时,我特意给单位请了假,翻山越岭赶回县城,只为了却一桩心愿。坐在电影院的座椅上,我环顾左右,发现那晚为刘巧珍抹泪的人不在少数。

当年“陕军东征”的影响力和路遥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让处于文学创作起步阶段和饥饿状态的我,立刻赶往安康新华书店。一次购齐“陕军东征五虎将”的大作后,我又特意购买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合卷本。许是为了节约纸张,合卷本硬是将全书100多万字压缩在642页内,字小得像绿豆。可这,还是被人争抢着。对于当时工资不高的我来说,真是物有所值。《平凡的世界》,最合“平凡人”的胃口,至今,一闭眼,孙少平、孙少安的影子还老在我眼前晃荡。

如果仅仅是一个普通读者,我的兴趣点只会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不会对写书的作者产生兴趣。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想试试,想让笔下的人物能搅动读者的肝肠。为此,我一直想见见路遥,但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后来便想,即便见不到活着的路遥,见见他的墓碑也是可以的。

2005年,女儿考取延安大学,本来报考的是中文系,却因分数未达标,只得改上英语系。或许女儿看过我柜中路遥的书,尽管她学的是英语专业,却常常跑到中文系去参加文学院的活动,并加入“路遥文学社”,常在校刊《兰蕙园》上发表诗文。谈及路遥,言语中,女儿也满是钦佩和敬仰。

路遥的墓就在延安大学校园后面的文汇山上。为了圆一个梦,我便借去延大看女儿的机会,提出让女儿陪我去文汇山拜谒一下。

文汇山平凡无奇,既不高大,也不险峻。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路遥的墓矗立在黄土塬的半山腰上,西临深壑,背靠山峁,面向延河。路遥的雕像,看上去也并不高大,抢眼的倒是墓后挡墙上那十三个金黄的铜字:“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是说到做到啊,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多次往返砖窑矿井、村舍田垄,聆听群众的心声,也不会通宵达旦研读资料,埋头创作,以至于“早晨从中午开始”,长此以往,他积劳成疾,终致英年早逝。

路遥文学馆就建在延安大学校园内,里面有关于路遥生平事迹的完整展示。看完那一桩桩、一件件感人事迹,一个既重耕耘又重收获、像牛一样拼命前奔、一路播种、浇灌出撼动人心文学果实的孺子牛形象,便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林林总总的酸楚故事当中,最令我痛心的,当属他斩获文学大奖的时候,居然掏不出去北京参加颁奖典礼的几百元路费。

我曾在一篇名为《拜见陕西文坛的另一座山》的随笔中,提及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文章的主角是高建群,因为看过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和《统万城》,而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是以陕北为背景的,所以误以为高建群也是陕北人。我将此二位陕西重量级作家在同一创作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做一个对比,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两眼向下,面对泥土,深陷于烦琐的世俗生活不能自拔,而《最后一个匈奴》的作者给我的感觉则是飞翔于天空,以鹰一般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社会和人生”。

我的这个评价,受到了某高校一位学者的质疑。他认为这样的评价与《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存在一定的出入,在现实主义概念下对于小说本身的风格特色存在一些想当然的认识,这实际上是低估了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复杂性。我承认,当时自己对路遥的认识是肤浅的,仅仅从文本叙事风格的反差便作出如此鲁莽的判断,实在是过于草率了,也与实际不符。

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其实是深受《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重大影响的。如果不是那些文字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在骨髓里,我又怎么会有走出大巴山的冲动,并通过不懈地自我奋斗,最终走到自己心仪的人生高地?而像我这样被高加林、孙少平们驱动并最终改变命运的人,天下还会有多少呢?应该不在少数吧。

当我从路遥文学馆走出来的时候,我便彻底理解了刻在路遥墓碑旁关于“牛”和“土地”的那句话,才感觉到这句话是多么实在而又有分量。

路遥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年了,而他创造的文学经典,却依然在当今中国现实的大地上抽穗扬花、静水深流。在我看来,他的价值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上,他用朴实的文字构筑了一座丰碑;在生活上,他给无数陷入迷茫的青年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他虽然没有走更远的路,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抵近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此反思之后,我对路遥便有了新的认识,我把它凝结在一首写路遥的诗歌里:

在掀开惊心动魄的一幕之后

在驰过平凡的世界之后

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在黄土地的怀抱

因为路遥

才要加倍追赶

因为人生

才要抱定拼死一搏的信念

倒下的是身体

挺起的是丰碑

逝去的是岁月

留存的是精神

路遥

你用这样的名字

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