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教育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玩”进课堂
——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人工智能进课堂侧记

朝阳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搭建积木。

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校长高涛陪学生演练。

本报记者 杨鹏文/图

10月25日,在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教学楼,一盆盆绿植在窗台上排列整齐,生机勃勃。每个花盆中都插着一个土壤湿度感应器,连接着一根水管。校长高涛告诉记者,这是学生们为盆栽搭建的智能浇花系统。

“智能浇花系统的主要执行装置是一个电磁阀。它实现了对水流的控制,相当于一个水龙头。和普通水龙头不同的是,它可以通过电信号控制开关,不需要我们手动去调节了。”朝阳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钟梓溪说。

2017年,在高涛的推动下,朝阳实验小学“微光创客”社团成立,向爱好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学生开放。经过5年的积累与发展,社团的活动室摆满奖杯。朝阳实验小学还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工智能教师队伍,配套建设了人工智能教育部室与科技馆,形成了具有鲜明人工智能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

■ 在学生心里种下科技的种子

2017年3月,跟随省上教育考察团到厦门的一次交流学习机会,让高涛接触到人工智能课程。看到人家做得好,高涛开始思考:“我们学校能不能组建一个人工智能社团,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有了想法,便付诸行动。他选场地、找老师、添设备,小小的活动教室里,“微光创客”社团建了起来。

一开始,参加社团的学生并不多,最少的时候只有6个人。“有些家长不理解,担心会耽误孩子学习。”高涛一个班接一个班找,挨个和学生聊。遇到家长有顾虑的,他就和班主任一道给家长打电话、做工作。

社团创建初期困难重重,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必要的资金投入,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作为学校领导和社团的发起人,没有资金,高涛就想方设法多方筹措;缺少专业老师,他就聘请校外科技创客团队进行全程辅导。

四年级学生、“微光创客”社团成员何煜阳说:“社团为我开启了一扇窗,激发了我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我深深地迷上了人工智能。”

■ 比赛让孩子们收获成长

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情形,学生李子尧至今记忆犹新。

“虽然赛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但是比赛时自己仍很紧张。比赛内场只有参赛选手和裁判,老师只能在外场等待。比赛过程中碰到的一切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临场应变能力可不行。”李子尧仔细回想。

2019年7月,WER(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2019赛季亚洲公开赛在新加坡举办,“微光创客”社团6名成员参加“中鸣超级轨迹”项目。高涛回忆,开赛前的一个月,他们邀请铜人科技专家团队对“微光创客”社团进行集中特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创客技能、抗压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提升。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朝阳实验小学“微光创客”代表队夺得冠军。

一路走来,小创客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提升了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迅速成长为一支高品质、高质量的队伍。学生们凭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与热爱,刻苦学习,努力训练,在亚洲和国内等多项比赛中获得冠军。

5年过去,创客社团的成员越来越多,并且走出校园,登上了更多、更大的舞台。“孩子们的变化一天比一天明显。从一开始只会搭建简单的乐高,到如今超级轨迹、智能灌溉、3D打印、无人机等兴趣编程的熟练运用,科技让孩子们体会到美好,他们变得更乐观、更自信了。”学校老师王欢感慨地说。

■ 推广普及人工智能课程

在一年级活动教室里,记者看到,学生们相互交流,专心搭建桌上的积木,认真分析着游戏任务和线索,每个人都津津有味地投入到创意搭建中。

朝阳实验小学副校长张蕾介绍,为了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学校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为契机,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编著人工智能入门校本教材《小小创客就是我》,于2020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普及人工智能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一直对编程非常好奇,希望通过参加社团,学习到更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也期待能跟其他成员交朋友。”一年级学生董泽宇说。

2021年,随着学校延时服务的开展,朝阳实验小学正式开设创意搭建、ENJOY-AI鲸鱼创客、编程无人机挑战赛、中鸣超级轨迹赛等,将人工智能教育在延时服务时间分年级分时段开展,在校园里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如今,“微光创客”社团已经成为朝阳实验小学最受欢迎、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2022年9月24日至25日,小创客们参加铜川市第三届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68名社团成员参加9个项目的比赛,荣获冠军奖项6个,亚军奖项4个,季军奖项3个及其他各类奖项共计20余个。

高涛说:“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心潮澎湃,真切感受到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创新的希望。朝阳实验小学将继续用饱满的教育热情,坚持科技兴校、智能创新,让‘探索、实践、智创’的科技之光在校园里更加闪亮。”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