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1日
苏轼与凤翔东湖

杨舟平

鲁迅说:“鲁镇的早晨是在摇橹声中醒来的,那份静谧和温馨为鲁镇所独有。”对于大多数凤翔人来说,每天清晨是闻着浓浓的豆花泡馍香味,或是在东湖晨练者的脚步声中醒来的,那份祥和和美好也是凤翔所独有的。

凤翔是陕西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雍。秦置雍城,战国时期的雍城是闻名九州的水城,也是秦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东湖与凤翔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与苏轼结缘,东湖便更加富有灵气和名气。

历经千余年光阴,到北宋时期,凤翔已成旱塬。当时,北宋政府为解决西夏之患,人力物力消耗巨大,与西夏接壤的陕西民生凋敝,凤翔尤甚。

也许是苏轼与凤翔有缘。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3人共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由老家四川眉山出川北上,途经凤翔。

嘉祐六年(1061年)岁末,苏轼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辅助太守掌管文书。苏轼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凤翔,在这里正式踏上仕途。

时隔5年,苏轼再次来到凤翔,所不同的是,前次他是赴京赶考的学子,这次他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两到凤翔,感触别样。苏轼第一次来凤翔时,供来往官吏和考生歇脚的驿馆破败不堪,令苏轼“不可居而出”。而这次来凤翔,驿馆已被比他先到任几个月的凤翔知府宋选修葺一新。宋选勤勉务实的作风,让初来乍到的苏轼深有感触。苏轼遂有感而发,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凤鸣驿记》。在文中,苏轼认为,只有踏踏实实从一件件小事上着手,才可以治好天下。

作为凤翔府签书判官,苏轼掌管五曹(兵、吏、刑、水、工)文书。这些工作与诗情画意无关,与汪洋恣肆的情怀无关。年轻的苏轼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出仕济世、造福百姓的抱负。

从清流蜿蜒的川西平原来到气候干旱的凤翔为官,见凤翔“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的旱塬,苏轼在感慨的同时,决心改变这一面貌。公事之余,他多方勘察,发现在凤翔城东南隅,西周时已有饮凤池,但池水很小,池底淤泥厚积。怎样让饮凤池池水活起来、绿起来,苏轼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他疏浚拓宽饮凤池,引城北凤凰泉水注入。活水从凤凰泉汩汩而来,解决了水源问题,饮凤池变清湖。接着,他又建亭造桥,种莲植柳,筑楼修阁,将清湖打造成一处休憩游览之所。一个清澈秀美、大气磅礴的城中湖,一个水木清华、诗意盎然的园林,便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凤翔旱塬上,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因此湖“镶嵌”在城东,便名为东湖。直到今天,东湖仍静静地守望着往来游客,陪伴、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凤翔人,还将福泽后世。

东湖的建成,实现了苏轼所设想的排涝防旱功能。就这样,苏轼在凤翔不到3年时间,完成了出仕以来首个大手笔之作。东湖中最珍贵的,当数苏轼修湖时所建的君子亭、宛在亭。君子亭赏花、宛在亭赏月,如今已是东湖两大盛景。还有后世修建的鸳鸯亭、断桥、凌虚台等,都与苏轼有关。可以说,没有苏轼就没有今天的东湖。历代凤翔人爱东湖、护东湖,东湖得以完整保留至今。

凤翔东湖与杭州西湖因为都与苏轼结缘,并称“姊妹湖”。苏轼在修东湖20多年后才在杭州建苏堤,修西湖。东湖虽没西湖名气大,但有诗云:“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全国有6大东湖,除武汉东湖和凤翔东湖外,还有泉州、绍兴、临海、贵港四地的东湖。武汉与绍兴的东湖正式建于清朝;泉州的东湖虽建于唐朝,但明朝以后荒废了,至1991年才重修;临海的东湖也建于北宋,但修建时间较凤翔东湖晚了10年。只有凤翔东湖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虽历经坎坷,却一直顽强地活着。凤翔东湖从饮凤池算起,历时近3000年而无断流,在全国城中湖、北方古园林史上也是少见的。

东湖所在地还是一座千年园林,有始建于北宋的君子亭、宛在亭、喜雨亭,有始建于明朝的牌坊、苏公祠,有清朝建造的春风亭、鸳鸯亭、来雨轩、凌虚台,有湖岸的千年陨石,形状极像凤凰翘首,还有“左公柳”“徐公柳” 等百年、千年古树,诉说着一桩桩东湖故事。这些都已成为东湖悠久历史的“活化石”。

凤翔人爱东湖,在生活中离不开东湖,年轻人谈情说爱在东湖,中老年人休闲娱乐在东湖,在外务工的凤翔人吃完回老家后的第一顿早餐——豆花泡馍后准去东湖……东湖成为一代代凤翔人的心灵栖居之所,成了研究苏轼时绕不开的话题。苏轼不仅造就了东湖景观,还不遗余力地推广东湖、推广凤翔。他在《凤翔八观》中盛赞凤翔,不惜笔墨赞美东湖,使凤翔的美誉度、东湖的知名度在北宋时就有了名气。

如今的东湖已是一位“名门闺秀”了。大东湖景区6.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平方公里,分东湖主景区、雍城湖景区、饮凤苑湿地公园和六营民俗村四大板块。尤其是2018年南广场建成后,雄伟壮观的凤仪门、高大飘逸的苏轼像等,给大东湖景区再添人文景观。

如果说雍山是凤翔的父亲山,雍水河是凤翔的母亲河,那么东湖就是凤翔的母亲湖。这个凤翔人的母亲湖,也因苏轼而出名。凤翔东湖,虽不如杭州西湖那样名扬四海,但这颗八百里秦川中的明珠,同样熠熠生辉。

苏轼在凤翔只任职3年就回到了京师。凤翔,不仅成为他的仕途的第一站,而且成了他文学造诣“升级”的“临门一脚”。他著名的“三记一论”,即《凤鸣驿记》《喜雨亭记》《凌虚台记》《思治论》,以及《凤翔八观》等130篇诗文都成文于凤翔。其中许多篇章提及了东湖,可见东湖在苏轼心中的分量。苏轼在凤翔的为官为学为人之风,深深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子。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