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程伟
如今王玲一家人,过上了新生活。自从搬迁到社区,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不用愁了,她和丈夫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有了稳定收入。
王玲家过去住在镇安县云盖寺镇黑窑沟村的深山里。全家共有5口人。女儿和儿子都在上学,丈夫程治军过去主要靠在外打零工和种地维持生活,收入不稳定。
“我们家是2018年易地搬迁到云盖寺镇花园移民安置社区的。如今,这里不仅有学校、幼儿园、医院、污水处理厂,还有文化广场、户外健身器材、便民超市等,干啥都方便。”4月1日,王玲高兴地说。
王玲介绍,自从搬迁到新居,在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丈夫程治军应聘到渭南木王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月工资5000多元;她在社区里的镇安芯木田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
据了解,云盖寺镇花园移民安置社区是镇安县2012年启动建设的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大型综合社区,目前已安置易地搬迁群众515户2009人。镇安县在该社区对面配套建设了中小企业孵化园,先后引进12家企业入驻,7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月工资均在2000元以上。
去年以来,我省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脱贫攻坚过渡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从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撑。
我省建立易地搬迁就业帮扶专家服务团,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同时我省立足易地搬迁安置点资源禀赋,支持适合易地搬迁群众发展的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认定工作,全省去年8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带动脱贫户15.81万户实现了产业增收。
“老赵,我家厨房和洗手间没水了,不知咋回事?”“好的,我马上就来。”接到搬迁群众熊天芹的电话,赵世文迅速背起工具包,走出了家门。
在熊天芹家,赵世文仔细检查后说:“阀门有问题,我给你换下。”很快,熊天芹家的问题就解决了。
赵世文家原先居住在勉县新铺镇杜家山村。和熊天芹家一样,2018年,赵世文家也享受了易地搬迁政策,搬迁到勉县新街子镇团结新村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由于赵世文乐于助人,他被该社区聘为“点长”。
赵世文介绍,他不仅是该社区负责维修水电的工作人员,还对负责该社区卫生保洁、治安管理、文化宣传、物业管理等工作的“特派员”进行监督。
“政府过去帮咱脱了贫,如今我也要回馈社会。”赵世文说,自从当了“点长”后,他每天手机响个不停,搬迁群众遇到大事小事都来找他。他也在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了自身价值,获得了成就感。
为了规范易地搬迁安置点管理、优化基层服务,勉县创新实施了“党组织+‘点长’+特派员”管理模式,先后在全县7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选聘了71名“点长”和182名“特派员”,全面负责政策落实、卫生保洁、矛盾调处、物业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效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点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采取单独建、挂靠建等方式,合理划分易地搬迁安置点自治单元,全省211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了服务场所全覆盖。易地搬迁安置点规划配建的153所学校全部主体竣工。
为了强化治理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我省不断加强易地搬迁安置点治理,大力推广“居住簿”制度,推广“小微权力”清单、集体报账法等典型经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行迁出地管林和地、迁入地管人和房,为搬迁群众就近提供管理事项“一站式”服务。同时,我省加强对大中型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产业、就业、社区治理等情况的监测,定期调度筛查,回应群众需求。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提升完善易地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加快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培育特色产业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