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卫生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2日
传承秦地文化 发展中华医药

3月3日,国家级名老中医、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殷克敬教授正在为病人施针。

本报记者 王姿颐文/图

我国中医药改革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如今中医药发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破解问题,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当前任务所在。

学习经典 传承经典 早临床 早实践

“学习经典,传承经典,早临床,早实践,这是中医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国家级名老中医、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殷克敬教授说。殷克敬师从国医大师郭诚杰,跟随其50余年,研究针灸治疗痛症、急症和乳腺增生,所思所学受益终身。

在殷克敬看来,现行教育模式下一年的实习时间并不足以让中医专业学生积累足够临床经验。中医院校的专业教育有其弊病所在。在传统的中医教育中,“师带徒”,即一个老师教导一两个学生是正常状况,老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而现在中医专业教育中,院校学生集中学习,许多学生毕业以后并无太多临床经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无法结合,不会看病或者看不好病。中医研究和西医研究是两个体系,中医院校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一些学生培养方法片面仿照西医专业,脱离了过去“手把手”教学的传承之道。中医药是我国的独特资源,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专业学生必须担当使命,把中医药事业发展好。中医院校专业教学中,要多注意对学生临床专业能力的培养,不管学生理论知识多么丰富,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上去,不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德为先。”殷克敬表示,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中医治疗,药方至关重要。一个药方需要哪些草药,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但是具体用量,则需要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微小的用量差别,最后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别可能会很大。唯有辨症、用药精准,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消解病痛。这就需要医生具备良好医德,怀有一颗仁心,把病人当亲人,细心查体之后谨慎诊断。

目前,我省在着力推动中医药师承教育规范化、终身化和制度化,鼓励名老中医、中医(专长)医师、老药工收徒授业,促进中医诊疗经验与中药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支持公立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开辟独立的诊疗服务区。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临床实践和中医思维培养,推行“读经典、早临床、跟名师”培养模式,支持陕西中医药大学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争创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和国家“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

发挥资源优势 创新谋发展

陕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云集、医典荟萃,扁鹊、孙思邈、王焘等都曾在陕西境内活动过,这些名医留下了许多验案、医学巨著,还留存有药王山、黄帝陵、神农祠等宝贵的中医药文化遗产。陕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中药资源,拥有宝贵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和基因资源库,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的美誉。

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健康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进步,中医药事业也应该不断创新发展。殷克敬指出,继承经典很重要,但是创新同样重要。现今,中医不应该排斥认识疾病、诊断疾病的一些先进手段,比如磁共振、内窥镜检查等,应该将这些现代手段作为中医检验的延伸。临床效果是中医发展的生命所在,用现代检测手段来印证中医临床效果,让中医治疗得到大众认可,才能使中医药事业发展得更好。中药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临床效果。过去,草药会按时采摘,比如女贞子在冬至前后采集,旱莲草在夏至前后采集。“炙黄蓍”区别于“生黄蓍”,这些都对药品的地道性作出了要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在的草药往往不能按时采集,或者利用其他方法催熟。中药种植与规模化发展不协调,缺乏万亩以上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散种散养式发展不利药农广种多收,也难以保证药材品质。

我省规划到2025年,中药产业发展政策机制、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中药农业工业、商贸、流通和健康产品、健康服务快速发展,中药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优质药材种植养殖与初加工基地形成规模,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中药工业绿色制造、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健康服务内容及产品日益丰富,产业扶贫作用充分发挥。

此外,中医技术的传承保护也分外重要。挖掘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对于有价值的中医手法,要注意以录像的形式保存,做好抢救工作。加强陕西省医史文献、中医古籍研究利用和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建立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化图书档案。加快“长安医学”学术研究和传承发展,全面推进活态传承。深度挖掘汉唐经典名方等精华精髓,加强“秦药”药理研究和产品开发,积极“复活”经典名方。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