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政治
发布日期:2021年01月07日
特殊孩子的童年,如何安放?

孩子们在阅读图书。

本报记者 刘枫文/图

2020年12月30日午后,阳光洒落在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暖暖的。启智屋里,孩子们一排排整齐坐着,正在认真听老师讲课。

“这个是橙子,和前面看到的柠檬相似,像一个大了一圈的柠檬。”老师正耐心拿着卡片,一张张给孩子们展示。

和大多数学校相比,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有些特别:它坐落在高陵区耿镇街道钓北村一座普通民房里,招收的学生大多患有自闭症或智力障碍。

一切还要从一个人说起。她叫魏红莉,今年50岁,是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负责人。2011年夏天,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她从西安心心特殊儿童发展中心辞职,回到了老家钓北村。“我干特教工作很多年了,经验比较丰富,和孩子们感情也很深。刚离职那会儿,好多家长一直在打听我,有的甚至直接带孩子找到了家里。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从那时起,魏红莉就暗下决心:要办一所特别的学校,给这些“被遗忘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没有校舍,就在自家房子基础上改造;资金不够,就东拼西凑借;缺人手,就动员亲朋好友参与……经过一年的筹备,2012年7月,魏红莉牵头成立了高陵区第一家民办非营利组织——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该中心面向自闭症、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招生,为其提供早期干预、学龄教育、家长培训等。8年来,来自河南、甘肃以及我省各地的数百名特殊儿童,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了魏红莉的“孩子”。

童年本应是幸福的,可有些人的童年却“无处安放”。特殊儿童,由于在身心发展上有缺陷,往往表现为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言语障碍、行为异常等。尤其在农村地区,受家庭条件差、家长疏忽等因素影响,特殊儿童常常被边缘化。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和社会慢慢脱节,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大多很胆怯、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情绪也不稳定,动辄又哭又闹。其实,这是缺乏爱的表现。我们就想办法主动和他们亲近,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吃住,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被需要的。时间久了,孩子对你产生信任,自然就打开了心扉。”魏红莉说。

魏红莉也深知,对特殊儿童来说,掌握基本生存技能、融入正常社会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她和同事们处处留心,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从他们身上挖掘更多可能。有的孩子对音乐很敏感,有的孩子手工做得不错,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每次,魏红莉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帮他们“解锁”新技能。同时,她还联合省慈善协会、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开展爱心义卖活动,把孩子们的作品搬上舞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理解这一群体。

“截至目前,我们先后接收了400多名自闭症、智力障碍患儿,年龄跨度从3岁到18岁。经过训练,一些孩子回到正常学校,接受了融合教育;一些孩子掌握了十字绣、钻石画、化妆等技能,可以靠自己的双手生活。看着他们重新发现自我、寻找自我,最后实现人生价值,我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是对的。”魏红莉感慨。

一年又一年,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里换了许多面孔。这里寄存着许多人的“童年”,也护送着他们远航。在魏红莉的带动下,其丈夫成了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的“后勤大叔”,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刘一成了这里的一名老师。“爱是有魔力的。我希望能够像妈妈那样,用自己微弱的亮光,为更多孩子带去温暖。”刘一说。

在陕西,这并非孤例。近年来,依托省慈善协会,我省启动“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镇、社区、学校等地,设立绘本馆、心灵屋、亲情角等功能区域,通过绘本阅读、课业辅导、亲情连线、康体娱乐等,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慰藉心灵、健康成长。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筹措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关爱儿童之家”154个,让超过15万名孩子的“童年”有了安放之地。在这里,他们不再默默成长于某个角落,而是逐渐走到了舞台中央。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