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徐德民院士。 本报记者 王熙摄
“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求和长远发展,敢于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朝着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徐德民表示。
60多年来,徐德民始终胸怀科技强国的崇高理想,求真务实、严谨治学、顽强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高水平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他荣誉等身,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20世纪70年代初,看到水下航行器在国家未来海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徐德民提出研制一种新型水下自主航行器的想法,并承担起总体方案论证、原理样机设计和关键技术研制等重要工作。为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他带领团队采用先进技术,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奋力拼搏,十年磨一剑,突破关键技术,完成研制任务。其中,水下自主航行器控制系统开创了采用电子技术的新局面。该项技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创性,是我国在水下自主航行器控制技术方面的重要突破。
1998年,国际上制海权的争夺日趋激烈。经过长期思考,徐德民决心带领5位博士共同研究一种新型水下自主航行器。由于技术比较超前,需要实验数据验证技术可行性,且实验验证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非常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德民没有退缩,下定决心:“没有条件,咱们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他带领项目组成员自行筹措经费,进行试验研究。
项目进展到关键技术攻关阶段时,又遇到新的困难。这种新型水下自主航行器的导航系统在行业内首次使用,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大大增加了研制的困难和风险。徐德民带领项目组成员反复进行仿真实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确定导航系统的最佳技术状态,并立即奔赴试验场进行验证性实航试验,最终解决了导航系统的精度和适用性等问题。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项研究获得重大技术突破,相比同类装备,精度提高4倍以上、性能提高近3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水下自主航行器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之后,他又带领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研制任务,受到中央领导的鼓励:“你们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解决了国家的急需。”
在为国铸剑,推动我国水下自主航行器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同时,徐德民也深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倡导建成我国唯一“水下信息与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建了我国水下航行器控制专业,创设了水下航行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水下航行器自动控制系统教材,推动学科发展进步。
我国海域广阔,海防建设责任重大。徐德民深知要实现科技强国的愿望,必须凝聚起一支由多学科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让水下自主航行器技术始终站在国际最前沿。为此,他广纳贤才,引来了一批批青年才俊。
作为科研团队核心,徐德民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行动带动每个人发挥特长,引导大家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力攻关。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迅速脱颖而出,卓有建树。
在徐德民的带领下,团队先后入选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等,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创新团队等,为我国水下无人装备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基础。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张梅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