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杜朋举
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咸东社区民警汪勇有很多“光环”——“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最美奋斗者”……但汪勇一直认为自己很平凡,他的微信名也是“平凡”。他说:“我是一名社区民警,喜欢大家见了我喊一声‘小汪’,喜欢大家称呼我‘像儿子一样亲的好民警’。”
汪勇是一名退役军人,曾在英雄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当了17年的兵,英雄的事迹让他牢记了一件事——永远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2006年,他走出军营进入警营、脱下军装穿上警服,换了工作岗位,但不变的是初心。“我反复在思考:从警为什么?履职靠什么?因何而入党?为谁而奉献?”他说,“不是要当什么英雄,也不是要干出多大的事业,而是要尽全力把本职工作干到最好。这就是我的答案。”
社区民警不好干,曾有一句顺口溜这样形容:“社区苦、社区累,社区民警最遭罪;跑断腿、磨破嘴,群众怨气一人背。”汪勇在15年的从警生涯中感受到,社区警务确实苦、确实累,但没感到过遭罪;虽然也有过类似跑断腿、磨破嘴的经历,但收获的是群众的信任和理解。
汪勇还记得,他刚当上社区民警时,公示牌上的照片被人抹上了厚厚的泥巴。他一打听,原来是社区的一名间歇性精神病人老李干的。老李发病时,用火烧过别人家门帘,用弹弓打过别人家玻璃,用榔头砸过别人家门。社区群众见了老李都是绕道走,小孩子们不懂事,常常远远跟在老李身后起哄。“我当时就在想,既然老李是间歇性犯病,能不能平时把老李照顾好,让他少犯病甚至不犯病?”汪勇说,他多次上门,靠着耐心敲开了老李的家门。老李家里黑乎乎的,原来是电线东拉西扯,灯早就不亮了。汪勇马上找来电工重新布线,老李的家里很快亮堂了起来,老李的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从那天起,汪勇一有时间就去陪老李聊天,还劝导小区里的孩子不要再跟在老李身后起哄。生活环境改善了,老李的精神状态也好多了,也不在社区里闹事了,还经常把公示牌上汪勇的照片擦得一尘不染。这件事,让社区群众对汪勇这名新来的社区民警竖起了大拇指。
老李这件事让汪勇认识到,房有房门,心有心门,群众房门敲不开是因为心门紧闭。社区民警做的都是心连心的群众工作,必须做到老百姓的心上,才叫群众路线。为此,他给自己定了个“万千百”计划——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从进门、认人、知情开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干出名堂。
“小片警同样可以扛红旗,小舞台同样可以唱大戏。”汪勇说,红旗怎么扛?大戏怎么唱?靠的就是一个“干”字。只要兢兢业业干、无怨无悔干,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就能把红旗扛好、大戏唱好。
15年来,汪勇先后走访和看望居民群众3000余户、9000余人,上门慰问困难学生、孤寡老人等群体150余人,排查不稳定因素2282件,化解矛盾纠纷2670余起,调解处理各类纠纷案件832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60余件,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2300余件,成了群众离不开的忙人。他说:“被群众‘使唤’,是一种信任,我很乐意。”
工作干得好,群众都认可,荣誉也接踵而来,特别是成为“时代楷模”后,汪勇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认为,荣誉不是挂在墙上让人看的,而是要成为激励自己创出社区警务新模式、实现平安建设新作为的不竭动力。为此,他在总结“融、联、治、慧、情”五字工作法、打造治安零发案社区的同时,还先后建立了枫桥式汪勇工作室、汪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汪勇志愿服务工作室、红领巾汪勇工作室、向日葵汪勇关爱工作室等,不断增强社区群众参与治安管理、共建和谐家园的意识。近期,他又忙着和志愿者一起入户宣传反电信诈骗相关知识:“社区警务要与时俱进,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好相关工作。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造出电诈零发案社区。”
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汪勇说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做到了头顶警徽心中有党,身着警服心中有民,肩扛警衔心中有责,手持警械心中有戒。“没有比信念更坚定的力量,没有比群众更强大的支持;没有比党更坚强的后盾,没有比服务群众更值得去做的事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