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2021全国两会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4日
问计民生
就业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本报记者 郑斐

代表委员建议要突出重点群体,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帮扶,促进农民工、退役军人稳定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0年,我省出台稳就业22条等政策举措,帮扶292.5万农民工返岗复工,为退役军人提供岗位15.7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1.6%,城镇新增就业43.2万人。围绕如何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我省代表委员展开热议,纷纷建言献策。

“稳就业的本质就是稳经济,稳发展的核心就是稳企业。”全国人大代表、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史贵禄说,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贡献者,也是创造社会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发展好民营企业,对于解决好就业问题至关重要。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史贵禄建议,要着力推动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好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909万人。代表委员们认为,要突出重点群体,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帮扶,促进农民工、退役军人稳定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文理学院副院长王晓萍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她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百姓福祉,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经济发展趋势加强预判,对人才需求状态进行统计分析,为人才培养的大系统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同时,高等教育应积极对接市场需求,通过产学研的多层面开放办学,提升毕业生就业力。全社会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树立长线思维,主动辨识社会职业发展变化和职业素质能力变化,把握好职业发展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靠人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能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稳定就业形势。”代表委员达成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认为,股权激励是国际上通行的现代企业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做法,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劳动者与所有者利益共享的长期性激励机制,可以弥补创业企业发展早期资金不足、员工薪酬不高等劣势。

采访中,多名代表委员还建议,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扎实推进创业创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