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经济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31日
陈茹的普惠金融30年

本报记者 晓霞

8月以来,某宝7日年化收益率逼近1个百分点。互联网理财收益减少,与银行活期存款差距缩小。于是,银行理财再次赢得关注。

对于储户,银行服务有变也有不变。过去,银行是面前的一座柜台;一度,银行是钱包里的小小卡片;如今,银行成了我们手机里的APP。

1984年高中毕业,陈茹进入农业银行泾阳县营业部(现泾阳县支行)做记账员,30多年,陈茹辗转咸阳泾阳、三原多个基层金融工作岗位。2020年,她成为我省申报的金融系统唯一全国劳模。她亲历、见证了农村金融服务变化最快的30多年。

走动时木地板发出的咯吱声,是陈茹记忆中1984年的声音。位于咸阳市泾阳县中心街与北极宫十字交汇处,一栋二层的木质结构老楼房,是当时农行泾阳县营业部。约40平方米的老楼房,黑色油漆木板的营业柜台,是陈茹每天工作的职场。每天8时营业部开门、16时关门,算盘、圆珠笔、复写纸、钢笔、台账记录本,是她每天接触的全部工具。那时,储户和记账员隔着简单的木制柜台。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流通第三套人民币,最大面值10元,在银行有百元存款的储户已经是重要客户了。陈茹记得,那时自己一个月58.5元的工资拿了好些年。人们手里余钱不多,把钱存在银行的观念并不普及,不少人更愿意把积蓄藏进家里的铝皮饭盒。偶尔在营业部门口打个宣传条幅,是那个年代银行主要的揽储方式。

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有不少储户来银行办理千元左右的存款业务,红彤彤的存折慢慢变成小小的银行卡。营业部柜台由最初的开放式改成了封闭式,安装上了铁栏杆围挡。第四套人民币普遍流通,陈茹记得,当时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是9.15%。从那时起,银行下达了揽储任务,不再坐等储户上门,陈茹和同事开始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入户介绍农行的存款业务。

时间很快到了21世纪,科技金融火了,到银行网点办业务的储户少了。银行卡也有了“下岗”苗头,人们购物理财、刷脸取款,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完成。截至今年5月末,农行三原县支行的掌上银行客户数超过7万户,交易金额44亿元。如今,陈茹所在的农行三原县南大街支行,办理业务的传统高柜已经只剩下一座。宽敞明亮的营业部,问询台、互动大屏、自助智慧柜员机整齐排列。她说,来到掌上金融服务时代,人们对银行服务的要求高了,为客户提供洗车、家政、体检、就医、机场贵宾等很多非金融增值服务习以为常。

陈茹说,以前,银行工作人员考核算盘、小键盘、点钞、扎钞等技能,现在营销和服务是必备技能。陈茹曾经工作过的农行三原县支行营业部,2015年至今个人存款从6亿元发展到10亿元。陈茹多次获农行陕西省分行揽存能手、优秀网点负责人、“十佳”代理保险先进个人等荣誉。2018年,农行进行一项千余个网点的业务项目竞赛,14天里,在她的带领下,农行三原县支行一项养老型农险产品销售额取得农行营业网点全国第7的成绩。

作为一名基层金融工作者,陈茹见证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最快的30余年,在银行服务的变与不变中,感受着金融与储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