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25日
秦岭精灵系列之八
端午到,蜀葵花开一丈红

本报记者 张梅

端午节,你能想到什么?插艾草、吃粽子、戴香包……这些风俗都少不了植物精灵。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秦岭地区和端午有关的花花草草。

“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这首诗正是说端午花——蜀葵,它花开艳丽颇有几分牡丹之姿,但又生命力旺盛,随处可见,是名副其实的“草根花”。

蜀葵花色艳丽,极易生长,在陕西农村的房前屋后,马路边随处可见。也许你并不知道它就是端午花——蜀葵,但你肯定见过:一两株或者一大簇,生长在院落、路旁,一节节开着红色、白色、黄色的花,美丽、朴实。不会惊艳到你,却会令人印象深刻。就连我们小区的楼下,这段时间也有一株不知是物业专门种的还是自己长出来的蜀葵,花开得正绚烂。

蜀葵开花的季节,正是端午前后,端午花之名也便由此而来。学名蜀葵,则是因为其原产地在中国四川(蜀)。蜀葵是一种高高大大的草本植物,茎粗壮直立,少分枝,高达2米至3米,花有粉、红、黄、白等色。一些地方叫蜀葵为一丈红、节节高,有“一生吉庆、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其花有单瓣花,也有重瓣花,花期可以从端午节一直到国庆节前后。

端午到,蜀葵花开一丈红。端午到,怎么能少得了艾草和菖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和挂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就会将艾草和菖蒲绑成一束,挂在门楣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是古人对艾草和菖蒲的美好寄托,端午节在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祛邪避害。

祛邪避害可不是迷信传说,而是古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植物的特性。艾,又名家艾、艾蒿,为菊科植物。《本草纲目》记载“温中、逐冷、除湿”,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也是最环保的“蚊香”。

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在陕西的水域里也有很多。菖蒲的叶子两面叶脉往外凸鼓,状如宝剑,因此还有蒲剑草或水剑草之称。它狭长如剑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作用。采一片菖蒲的剑叶,用手指一点点揉碎,香气即刻会从指间腾起。所以,菖蒲被列入香草的阵营。但这种味道,蚊虫却避之唯恐不及。

人们通常把菖蒲与植物学上的香蒲混为一谈。香蒲的穗状花序外形如蜡烛,人称毛蜡烛或水蜡烛,折来晾干,蘸点儿烧融的蜡烛油,点燃了就是一个精致的小火把。而菖蒲的肉穗花序,为狭锥状圆柱形,有佛焰苞(半夏、马蹄莲等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序外面常有一片形状特异的大型总苞片,呈佛焰状,称为佛焰苞)。此外,两者叶子也不同,香蒲的叶子比菖蒲叶子厚且窄,叶脉只朝一面隆起,或朝一面凹陷。

端午节,吃粽子。

粽叶是什么植物的叶子?

答案五花八门,因地域不同植物会有所不同。粽叶品种繁多,一般以芦苇叶、箬叶、箸叶制成。南方一般以箬叶、箸叶为主,北方以芦苇叶为主。

粽叶不仅清香,还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同时,粽叶也具有特殊的防腐作用,这也正是人们选择用它们来包粽子的原因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岭商洛地区多使用槲树的叶子包粽子。槲树是一种高大乔木,别名柞栎、橡树、青岗、金鸡树、大叶波罗等,抗风性较强,槲树的叶、皮和种子都有药用价值。据《中国树木志》记载,该树叫槲栎或槲树,落叶乔木,叶子椭圆形,边缘有波状的齿,生长于山地阳坡阔叶林和松栎林中,深根性,耐旱,抗风、抗烟、抗病虫能力强;种仁可酿酒,叶可饲养柞蚕。

槲叶如手掌大小,叶子边缘有波浪状的缺刻,是一种天然的包装材料,用开水煮后晾干,就可以包粽子和包装其他食物了。每年端午节前,槲叶成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槲叶在树上时,质地稍坚硬,采下来经过一段时日的熟化,就变得柔韧了。拿它包上黍米,再放到锅里一煮,槲叶那特有的香味,和黍米的香味结合起来,让人垂涎三尺。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前自己包粽子,家人总是让我们把吃完粽子的粽叶放到一个小盆里,然后仔细洗干净,悬挂晾干。待到端午过后的时节,想吃粽子了,再拿出来,用开水煮一煮,原本看似干枯的粽叶又焕然一新。再用它们来包粽子,清香依旧。从这个角度讲,粽叶恐怕是真正的环保、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纸”了。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