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中陕西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黄宗跃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收官冲刺阶段。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一些问题显现出来:同质化产业导致产品销售市场严重“堵车”,如何破解产品滞销难题?凭借扶贫干部的资源、能力、信誉等优势发展壮大的产业项目,遭遇“干部一换(走),产业就散”的尴尬,如何让产业真正在地方扎下根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特别强调:“种养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周期较长,要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群众持续增收这个目标不动摇,打通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人才培育,解决好生产环节之后的加工、销售等问题,走好“最后一公里”,让产业发展成果真正变成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推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走好“最后一公里”,要打通销售渠道。发展扶贫产业,产出来是基础,卖得出、卖得好才是关键。要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要创新宣传推介方式,组织产销碰头会、见面会等,推动与当地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精准的产销对接关系;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培育电商扶贫企业主体,促进“电商+产业+扶贫”融合发展,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深入推进消费扶贫行动,大力宣传推介特色主导产业,多渠道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
走好“最后一公里”,要延伸产业链条。扶贫产业链条,既是产业扶贫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产业扶贫赢得群众认可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市场思维,统筹协调区域扶贫产业布局,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发挥项目、资金作用,围绕特色产业扩基地、搞加工、促增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形成“种、养、加、销”一体化产业循环模式。要支持发展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强化市场信息服务,不断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产业,延长二三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让产业扶贫经得起时间检验,真正得民心、走得远。
走好“最后一公里”,要强化人才培育。人才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既要加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建设,又要就地取“才”,因地制宜,实施贫困地区种植、养殖、加工、电商等技能培训,强化本土人才培育。不断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强化对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政策扶持,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创建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引导创办接地气、短平快、惠民生的产业型项目,真正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为产业扶贫提供强大支撑,让产业在地方真正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