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中陕西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刘力波 蒋瑞丹
内容提要
■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顺应世界的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主动肩负起大国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双向互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凸显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正所谓“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扎根于中华民族持续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基因,为整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而开放包容的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内在的“开放”和“包容”的特质极大地突显了中国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为推动我国适应国内外变化、迎接各种挑战以及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精神向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着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中国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强调,我们应该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时指出,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在以经济全球化为突出特征的世界发展形势下,我国的举措是更加开放地走向世界,深化与各个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坚持走共同繁荣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层次地反映出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中,我国不断提倡和践行以开放包容的精神融入世界,向世界展现一个能担重任、守原则、有底线的大国精神样貌。
可以说,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一直所倡导的精神追求,也为我国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指引。这既有助于协同共进的世界发展环境的营造,又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总而言之,我们不断涵养开放包容精神,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包含了两种优秀的基本特质。一是表现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精神品格。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孕育了多彩缤纷的世界文明,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精神品格就是要求能够以“厚德载物”的胸怀处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接纳不同的文明形态,能够与各种异质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和谐共生、和谐共处。二是体现在“兼收并蓄”的精神风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不仅表现为尊重各种文明的存在,更表现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采纳人类优秀精神文明成果,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和完善自己。这些基本特质都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不断涵养开放包容精神的持续动力。在新的全球化背景和条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该重视涵养开放包容的精神,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和姿态融入世界文明中,主动吸纳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文明才会在多样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借鉴中共同发展。唯其如此,我们才会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认清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内在要求
涵养开放包容的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内在自信的彰显,更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精神导向。邓小平曾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我国各领域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事实证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关起门来搞建设、谋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的实际仍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指明了虽然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现有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方面都要不断完善提升。把握“变”的时代特征,立足“不变”的现实基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要不断加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而这正需要我们拥有开放的观念,包容的心态,积极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以开放包容精神融入国际互动实践中,不断深入开展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合作与交流。
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普遍化和世界化,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最终使得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之间形成了彼此紧密联系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随着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紧密联系,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来临,一个民族如果仍以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来处理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不承担任何国际责任和义务但仍想要在世界发展中分一杯羹,则是完全不可能的。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随着各国之间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日渐向纵深发展,世界整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会日益拓展和延伸。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顺应世界的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主动肩负起大国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双向互动。
总之,开放包容的精神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精神开关,不断涵养开放包容精神,能显现出我国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优秀开放包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能让我们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能助益我国在与各国交往中跨越地域、文明差异,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加深对彼此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从而与各个国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共进的世界发展环境。因此,我们要以世界的视野关照现实社会的发展,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和举措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我国与世界的协同发展。(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